中新网青海新闻1月17日电(白恩源赵国君张娟娟)大通县作为全省农业大县,近年来因地制宜“里外”提升改造“老”大棚,促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寒冬时节,高原大地略显萧索,然而在大通县双新公路沿线,鳞次栉比的温室大棚内却生机盎然。踏入其中,湿润的泥土芬芳与蔬菜的清甜交织弥漫,一畦畦翠绿欲滴、已有预订订单的上海青茁壮成长,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大通县塔尔镇上旧庄村种植户赵生彪说:“销路都不是问题,因为现在要是发个朋友圈,菜都会被提前预订,所以朋友圈都不敢发,因为我们菜的品质品种好,日照周期短,叶片肥厚,放四五天都不会变样。”
塔尔镇地处县城东南部,属川水、浅山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其热量分布不均、昼夜温差显著、土质疏松透气且结构优良的土壤特质,为蔬菜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可以说大通县的‘菜篮子’工程是从我们村里开始的,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23年了,从原来的64个棚现在发展成了将近470个棚,全村有500多人从事蔬菜种植行业,村里现在能建棚的耕地全部都建成大棚了。”大通县塔尔镇上旧庄村主任马晓东说道。
赵生彪自2018年投身大棚种植以来,其蔬菜产量在当地种植户中始终名列前茅。这一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他不辞辛劳的付出与科学种植技术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个制胜法宝。
赵生彪所说的制胜法宝就是塔尔地区常见土墙温室大棚,这个大棚通道有着4米长,也就意味着土墙有4米的厚度,据当地老百姓介绍,这样一个土墙它的优势在于白天的时候它会吸收阳光,然后在晚上的时候它又会把这样一个热量散发到棚内,能够保证蔬菜的生长。
大通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王文清说:“塔尔地区主要有越冬式棚和节约型的棚,老百姓所说的土棚就是越冬式的棚,加气块棚就是节约型的棚,土棚主要是墙体比较厚,蓄热能力比较强,晚上放热比较慢,所以蔬菜生长比较旺盛,节约型棚墙体比较薄,比较节约土地,升温比较快,根据需求我们进行建设。”
大通县塔尔镇上旧庄村草莓种植户龚锐敏说,“我之前是种叶菜类的,收入也算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和旧棚的提升改造以后,我们现在种上了草莓,你还别说,种上草莓现在收益比以前高了很多,现在我们相比之前种植草莓既省力,经济效益又比以前还高了很多,所以我后期觉得我种植草莓是越来越有奔头。”
30年间,大通县的大棚建设实现了从粗放简陋、零星分布到精细管理、规模经营的华丽转身,种植产品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小油菜、西葫芦、辣椒、羊肚菌、草莓等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摆满了百姓的餐桌,种植户们也在大棚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充分享受到各项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与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通县蔬菜站站长张广生表示,“我们大通县建成的日光节能温室3295栋,主要分布在双新公路沿线的黄家寨、塔尔镇、新庄和城关镇。总共建成设施农业基地28家,蔬菜在夏季主要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冬季主要是叶菜和菜瓜、萝卜等品种。通过温室的提升改造增加温室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百姓的收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