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过年话馒头

钱江晚报 2025-01-20 11:20:51

潮新闻客户端徐益丰

腊月十五,磐安挚友特意给我捎来了方前馒头。那独特的嚼劲与醇厚的香气,别处没有。他知晓我对方前馒头的偏爱。

馒头的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三国时期。彼时,诸葛亮率军途经泸水,为祭祀江神,他命厨师以米面做皮,包上黑牛、白羊之肉,捏成四十九个人头模样。自那时起,“馒头”之名也由此流传开来。

馒头这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情感的存在,就像一颗温润的珍珠,散发出独特的迷人魅力。在漫长的岁月里,馒头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和回忆,就像一位无声的挚友,默默地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溯源古代,面点技艺的发展为馒头的诞生筑牢了根基。春秋时期,石磨问世,人们的饮食方式从粒食逐渐转变为粉食,饮食文化就此开启崭新篇章。一次机缘巧合,面团与酒相遇融合,酒酵面团应运而生,这便是馒头最早的模样。在古代,馒头还有蒸饼、笼饼、炊饼等诸多别称。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记载的“作白饼法”,详细介绍了用酒发酵制作馒头的过程,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饮食文化的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馒头从黄河流域出发,一路播撒美味的种子,逐渐成为中华大地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宫廷的奢华宴席,还是民间的质朴饭桌,馒头都以其简约而不失韵味的姿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青睐。南宋时期,馒头凭借出色的品质与独特魅力,成为宫廷贡品,登上了高雅之堂,这无疑是对其品质的极高赞誉。

金华大酵馒头,又称金华馒头,是浙江的一道知名美食。其制作运用了独特的酒发酵技术,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大酵”,也作大胶、大窖、大教,与古代“胶、窖、教通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足见其历史底蕴之深厚。这种馒头造型圆润饱满,外观端庄雅致,犹如一个个圆润的小丘,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金华仙桥馒头如今已是金华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角色,被誉为金华馒头的标志。它形状圆满,馒头上印着仙桃图案,寓意“团团圆圆,蒸蒸日上”,饱含着满满的美好期许。每逢过年、拜年、待客,仙桥馒头总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浙江金华金东区赤松镇一馒头店,员工在忙碌。视觉中国。

春节期间,金东区赤松镇仙桥村的各家馒头店热闹非凡,师傅们忙着赶制过年馒头。刚出笼的馒头盖上红印,那一抹鲜艳的红色,恰似冬日暖阳,温暖而明亮,洋溢着喜庆与希望,为节日增添了浓郁氛围。特别将馒头与扣肉、肉圆、笋干搭配食用,营养均衡,一口咬下,丰富的口感在口中交织,令人陶醉。这种质朴的美食,蕴含着老百姓对新春的热切期盼,也象征着对传统春节习俗的坚守与传承。

浙中山区磐安的东大门方前,这里的馒头同样别具一格。方前馒头地处台州天台县邻近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它别样气质,既有水乡的温柔婉约,又有台州式的坚韧硬朗,仿佛是大自然与人文风情共同孕育的杰作。

方前馒头的制作始终坚守传统,采用土法蒸制,工序繁杂且精细,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制作者的匠心与深情。从制曲、发酵、揉面、制作,到预热、蒸煮、出笼,每一个步骤都精心设计、精准把控,造就了方前馒头独特的风味。

其发酵物尤为独特,源自一种被本地人称作“辣蓼”的野生植物,名为“白药”。“辣蓼”学名叫“蓼子草”,农田闲暇时,人们将“辣蓼”采回放入罐中,用煎煮中药的方法煮出汁液,过滤后加入米粉或谷物,捏成鸡蛋般大小的球状物,这便是传说中的“方前白药”。

方前馒头既可以作为日常主食,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又能当作美味小吃,慰藉人们的口腹之欲。它外形丰满厚实,色泽洁白如雪,皮薄如纸,轻轻一咬,便能感受到那细腻的口感。馒头上方印有“福、禄、寿、囍”四种红色图章,增添了一抹喜庆与吉祥的气息。如今,方前馒头从农家餐桌走进流通市场,成为走亲访友时最实惠又最具心意的“伴手礼”,将方前的美味与祝福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而我的老家,在浙江中西部的龙游,那里的葱花馒头堪称一绝。它柔软的外皮包裹着丰富多样的馅料,口感独特,令人垂涎三尺。

据说龙游葱花馒头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曾是宫廷贡品。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龙游时,偶然品尝到村姑做的葱花馒头,被其美味所征服,从此葱花馒头便被誉为贡品,声名远扬。

龙游的葱花馒头其制作颇为讲究,先制作普通馒头,才有葱花馒头。制作馒头时,将糯米蒸成粒状干饭,晾凉后放入容器,加入糯米酒糟(即醪糟或酒酿)和温水搅拌均匀,保温发酵。待表面泛起气泡、有酒香时,滤出汁液,加入少许食盐搅匀,澄清后的液体即为窖水,用于和面。将圆柱形的面棍切成等量小剂子,每个小剂子都要纯人工反复揉搓,最后整形成圆圆的馒头生坯,摆放在笼屉里高温蒸制。

出笼后的馒头,颜色洁白如雪,弹性极高,如将一只大酵馒头握入掌中,手一张,馒头立刻像海绵似的恢复其原貌。

小时候我家住在公社大院,大院对面是原种场,里面有哺鸡房、碾米房和馒头房等。逢年过节,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会大量蒸制馒头。因为这里的馒头皮薄有弹性,深受百姓喜爱。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肚子总是吃不饱。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馒头房,因为在那里能找到填饱肚子的东西。腊月放假后,一到晚上我就往馒头房跑,表面上是去帮忙干活,实际上是想去吃几个“馒头瘪”。

什么叫“馒头瘪”,就是馒头蒸熟后本该蓬松饱满、白白鼓鼓的,可有些却塌陷下去,表皮发皱,一点都不鼓,这样的馒头无法用来制作葱花馒头。而且“馒头瘪”不是每批每笼都有的,我就一直等啊等!有晨以后夜,一旦发现“馒头瘪”,我原本小小的眼睛瞬间发亮,嘴里呼呼吹着,迅速伸出手,一摸二捏三抓,拿到手就往嘴里塞,那种美味只有自己的肚子最清楚。

龙游葱花馒头,关键在于馅料的配方。要将瘦肉与肥肉严格区分开来,选用优质的里脊肉,并精心剔除肉中的筋和膜。南乡的笋干是最佳选择,口感更为细腻香甜。为了让各种食材充分融合,必须把萝卜的水分彻底榨干,烹饪时还需精准掌握火候,让它们相互汲取彼此的味道。加入一些基础调料,最后撒上新鲜的葱花,瞬间激发馅料的香气,使其美味而不油腻,宛如浑然天成。

品尝龙游葱花馒头时,要在馒头蒸熟后趁热在旁边戳一个小口,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将馅料填入馒头胚内,直到填得满满当当才觉得满足。一口咬下去,热乎乎、辣乎乎的口感瞬间在口中散开,馒头富有嚼劲,馅料清脆可口,让人满口生津,欲罢不能。再配上一碗香浓的白米粥,一粥一馒头,相得益彰,令人回味无穷。在传统的婚宴酒席和春节期间,葱花馒头是必不可少的点心,也是龙游人宴请外地朋友时必点的特色美食,它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馒头,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一日三餐,到盛大的节日庆典;从家乡的袅袅炊烟,到游子的悠悠思念。它是母亲给予的温暖,是童年记忆中的甜蜜滋味,是异乡漂泊时慰藉心灵的港湾。

在岁月的长河中,馒头始终散发着质朴的香气,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无论是北方的豪迈大气,还是南方的婉约细腻,馒头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出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它是舌尖上的岁月长歌,吟唱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诉说着人间的烟火温情。

0 阅读:7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