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推出长三角城市政要系列访谈,采访苏浙皖重点城市负责同志,共话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不出芜湖,就能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吗?”听到记者的这个问题,芜湖市委书记宁波点了点头,并亮出“家底”——2013年,芜湖以引进奥地利钻石飞机为切入点,开始进入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低空经济,目前已集聚上下游企业200余家。
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业是芜湖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前段时间,宁波带队参加珠海航展,走访芜湖参展企业的同时,开展产业链“敲门行动”,敲开了包括上海eVTOL企业在内多家领军企业的“大门”,为未来携手打造芜湖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业高地打下基础。
当“芜湖起飞”从一句网络热梗不断成为现实时,芜湖渴望迎风“高飞”、持续“向上”。对于芜湖而言,“向上”不仅是产业方向,一定程度上也是芜湖的开放发展方向,正如宁波所说:“我们一直高度关注、积极融入上海发展,这是芜湖开放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宁波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芜湖要树牢“长三角一体化意识”。采访中,宁波提到2024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的沪苏湖高铁,他透露“做了很多准备”,这让芜湖直通上海更便利。芜湖与上海间直达列车21列,最短用时1小时46分钟,相比此前绕行南京缩短约1小时,“小上海”芜湖与“大上海”挨得更近了。
抢抓机遇培育“首位产业”
记者:“小飞机看芜湖”,底气何在?
宁波:小飞机看芜湖,并非一句空话。芜湖抢抓安徽作为长三角唯一全域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省份的机遇,积极培育低空经济,逐步打出小飞机看芜湖的城市新名片。2023年,芜湖低空经济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同比增长26.6%;2024年1—11月,该产业产值达430亿元,同比增长20.3%,呈现出蓬勃向上、大有可为的发展态势。
近期,低空经济发展已形成全国热潮。我们也注意到,该产业是一个长赛道,需要大投入、长期坚持。芜湖起步比较早,经过十年磨一剑,入选国家首批26个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目前已形成全产业链布局,从整机、无人机到航电系统、螺旋桨、航空发动机,再到航材、航空部附件,以及低空运营、人才培养等。目前,芜湖企业已攻克通航整机、重油航发、综合航电等领域“卡脖子”技术24项,无人机、通航飞机率先实现核心技术100%国产化。
业内还有句话叫“大飞机看上海”,对于国产大飞机,芜湖不会缺席。2019年9月,芜湖牵头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近年来,芜湖积极对接大飞机项目,未来随着大飞机产能不断提升,将需要更强的配套能力,更多的供应链企业,芜湖将抢抓这一机遇。
记者:安徽将汽车产业确立为“首位产业”,芜湖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宁波:近年来,很多城市都想培育自己的汽车产业,尤其是整车企业,有成功案例,也有不少失败教训。作为一个中小城市,芜湖能够培育一家自主的整车企业很不容易。
早在1997年前后,芜湖就开始布局整车。这里面有一段芜湖“一卖一迁一建”的佳话:1996年,芜湖将白马山水泥厂“卖”给海螺集团的前身宁国水泥厂,后来海螺集团将总部“迁”入芜湖;芜湖用“卖”水泥厂的2亿元资金“建”起奇瑞。2024年,奇瑞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成为继海螺后芜湖第二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
现在有“汽车皖军”之说,奇瑞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23年,奇瑞整车销量占安徽全省48.3%,几乎是半壁江山。汽车产业是芜湖的“首位产业”,奇瑞是芜湖首位产业的首席企业,前不久奇瑞第1500万辆汽车下线。2024年,奇瑞销量超260万辆,同比增长38.4%,创年销量历史新高。
经过多年发展,芜湖汽车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超900家。2024年3月,安徽省委常委会集体赴奇瑞现场办公,要求芜湖加快打造世界著名汽车城,奇瑞是重中之重。我们成立了服务奇瑞上市、政策统筹、物流保障、人才支撑四个工作专班,全力支持奇瑞在创新引领、扩大规模、跨界融合、提升品牌、上市融资、完善配套、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等方面全面发力,力争2027年芜湖汽车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畅聊早餐会成为城市名片
记者:2021年芜湖首办畅聊早餐会,它如何成为芜湖城市名片?
宁波:芜湖创立畅聊早餐会初衷是搭建政企沟通新平台、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每周六上午,市委或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面对面倾听,邀请七八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包括企业家、教师、医生、科研人员、技术工匠、媒体工作者等。经过几年坚持,畅聊早餐会逐渐成为芜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成为芜湖一张有温度、有厚度、有美誉度的城市名片。
其取得的效果,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它成了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重要平台,早餐会是为企服务的“最高门诊”,帮助企业解决“疑难杂症”。截至2024年12月初,早餐会共收集要素保障、产需对接等问题诉求、意见建议585件、已办结574件。比如,对于企业反馈的成本高企问题,芜湖创新推出1%工作法,帮助企业在原基础上再提高1%的利润,芜湖规模工业营收利润率由2021年的安徽第11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3位。
它成了优化政府政策服务的重要平台。早餐会是党委政府感知政策冷暖的触点,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不少让政策更精准、高效的建议。比如埃夫特等企业提出,希望政府优化人才服务,帮助企业招才留人。会后我们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赴沪苏浙学习经验,在全省率先组建人才发展集团,以市场化手段帮企业招引人才。
它还能实现“个体激发、团队赋能”。比如,雅葆轩参加第46场早餐会后,市里成立上市辅导专班,帮助其在北交所上市,企业深受感动,主动帮助招引产业链重点企业天马微电子。2022年6月,总投资80亿元的天马微电子项目落地芜湖,当年11月开建,目前已正式投产。
记者:作为安徽经济第二城的芜湖,将如何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
宁波:建设省域副中心、打造全省经济增长第二极,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赋予芜湖的重大使命任务。2023年以来,围绕省域副中心建设,我们提出,努力让每一个在芜湖的人都能实现事业增值、财富增值、智力增值、健康增值、情感增值。
2024年前三季度,芜湖GDP超过淮安等城市,跃居全国第54位。不过,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我们感觉还有些差距。比如芜湖面积较小,只有6009平方公里;芜湖人口较少,2023年常住人口375.6万;芜湖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虽从2019年的9.7%提高到2023年的10.1%,但占比依旧不大。
作为安徽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比较优越的城市,我们有责任为安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此提出“三个进一步提升”目标,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升,到2027年达11%左右;在长三角、全国城市中位次进一步提升,2027年争取进入全国地级市前50强。
为此,芜湖要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特别是产业辐射能力。尤其是以奇瑞为代表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目前正吸引一些企业从外地迁到安徽,就近配套,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有产业,城市才更吸引人。我认为,一个城市看未来发展潜力,如果只看一个指标,那就是吸引人才、集聚人口这个指标。可喜的是,近几年芜湖新入职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24年超10万人。未来力争每年净增人口8万—10万人,到2027年常住人口破400万人,2035年破500万人。
协同创新积极服务长三角
记者:沪苏湖高铁开通,芜湖将如何在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宁波:早在2020年,芜湖就在上海松江购地自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这是安徽首个在沪科创飞地,以此更好利用长三角尤其是上海富集的创新资源。
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将拉近芜湖与上海间的时空距离,推动资源流动特别是人才流动。我们在芜湖高铁站和神山公园间建了一个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来自长三角特别是上海的人才到芜湖创新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下一步,我们期待加强与上海合作,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一方面,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上海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芜湖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希望与上海携手探索“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来芜湖转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协同推进城市治理。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拥有成熟经验,我们希望能与上海在各个层面开展更加紧密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帮助芜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同时,芜湖并非一味承接一体化红利溢出,也在积极服务长三角。面向未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将赋能千行百业,而其基础就是算力,特别是智算。当下新的场景、项目、机遇均需算力支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先进制造、大消费、大健康等,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是“东数西算”长三角枢纽两大集群之一、中部六省唯一的数据中心集群。短短3年多时间,芜湖引进华为、抖音,三大通信运营商等一批头部企业,正打造全国算力中心城市和智算之城。芜湖数据中心集群还与长三角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签署战略协议,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双方将深化在生产制造、技术创新、应用开发等重点环节交流合作,推动数据要素在区域内高效流动、市场化配置,更好赋能长三角乃至全国数字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