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年度报告警示,下一场全球金融海啸并不遥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20 11:48:45

1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主题为“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第五届(2025)迎春论坛圆满召开。论坛发布了主题为《全球金融治理:新困境与新应对》的年度报告。报告警示,下一场更大规模的全球金融海啸可能并不遥远,中国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势必要充分应对当前全球金融治理演进中存在的诸多冲击和不确定性。

报告认为,21世纪进入第三个10年,全球金融治理遭遇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影响变量,包括G20机制面临自形成以来最大危机的“体系空心化”、全球金融治理尚未求解的新难题“国家金融化”、让全球金融治理的根基遭破坏的“金融武器化”、“去中心化”全球金融治理的新难题“货币虚似化”以及“债务天量化”。报告认为,“体系空心化”、“国家金融化”、“金融武器化”、“货币虚似化”、“债务天量化”等五大问题,导致202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治理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综合、最复杂的新挑战。许多变量是过去从未曾经历过的,或其冲击力度从未像现在这么大。

报告显示,中国学术界的全球金融治理研究起源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根据中国知网搜索,2008年以来,篇名为“全球金融治理”的学术论文仅155篇,多聚焦形成机理、体系演进、治理状况、法理溯源以及中国贡献而展开,既未能涉及全球金融治理与中国“金融强国”战略之间的关系,也未能捕捉2020年以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下的全球金融治理的影响变量。

报告认为,下一场更大规模的全球金融海啸可能并不遥远。全球金融治理面临的新困境,不仅是金融意义上的包容赤字、监管俘获、制度非中性、议题泛化、碎片化、集体行动乏力等问题,更是经济、政治和战略等各个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报告显示,2024年前3季度全球存量债务(企业、家庭和政府部门加总)再增加12万亿美元,达到近323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相当于地球人人均近4万美元。虽然由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债务率(全球债务/GDP)较疫情后期的峰值有所回落,但仍略高于疫情前水平。这其中来自发达国家的超过210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2/3,是发达国家经济总量的3倍多,堪为天量债务。在全球主要三类部门的债务中,政府主权债务面临的隐忧最值得关注。IIF预计,到2028年,全球主权债务可能会增加三分之一,达到接近130万亿美元。成熟市场的政府债务占全球的70%,高于其总债务占全球的比例。

报告认为,从美国、欧洲、日本的整体看,一旦出现名义基准利率高于实际通胀率,企业资产收益率低于付息率的普遍现象,全球违约风险就会普遍出现。从2024年IMF世界经济展望的预判看,对于债务危机的判断是局部性的,重点关注中低收入、低收入债务国的偿债风险。但主流预测认为,全球债务危机的风险有可能上升,尤其在拉丁美洲、非洲等地的部分高债务国家的风险更为突出。对此,报告认为,下一场更大规模的全球金融海啸可能并不遥远。全球金融治理面临的新困境,不仅是金融意义上的包容赤字、监管俘获、制度非中性、议题泛化、碎片化、集体行动乏力等问题,更是经济、政治和战略等各个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报告讲述道,由于2020年代以来的全球金融治理新挑战是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势必要充分应对当前全球金融治理演进中存在的诸多冲击和不确定性。换言之,为全球金融治理困境探寻出路、建立中国金融崛起的新策略并实现新阶段全球金融业共赢发展,是中国“金融强国”战略推进需要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重新认识中国金融发展的独特优势,为解决全球金融治理困境提供中国经验,以及为中国如何在新的国际金融格局下继续发挥“金融强国”的关键作用提供战略指引。一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共赢理念受到广泛认同。二是以“党领导金融”为重要特征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道路自信”凸显。三是中国金融外交追求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四是强化数字金融监管新形式,构建全球数字金融发展新格局。五是坚持防范化解金融危机的底线思维,有效防范隐性债务风险。

报告最后建议,中国“金融强国”的未来策略至少应有以下几点:一是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自信地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强国”之路。二是继续稳中求进地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三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尤其要增强货币的国际储备和投资功能。四是加快引导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0 阅读:22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