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大与重大中,读懂山东经济大象之“大”|黄河时评

新黄河 2025-01-20 13:10:30

1月20日上午,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省长周乃翔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86万亿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说,随着体量的不断增加,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高水平往往对应较低增长率,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加上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形势复杂严峻,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然而,山东却在不断逆势突破。是什么造就了山东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我们或许可以从山东这些年的改革版图中找到答案。

其实,在全球经济发展尚未明显暴露忧患的2018年,一场内核性的改革就已在山东大地深处萌动。

2018年1月10日,国务院将新年的第一份批复文件签给山东——原则同意山东省人民政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有媒体总结为,这是中共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两个第一的光环加持下,山东没有自矜自满,而是刀刃向内深深自省——“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在获批后的第二个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会上的金句被媒体广泛报道。其实,就在方案获批的前一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依然是光鲜的,2017年,山东GDP突破7万亿元。

既然如此,山东为何依然要如此决绝呢?原因无他,被外界称为大象经济的山东,调整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在新形势新发展中已显得越来越紧迫,亟待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中央对山东显然寄予厚望,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继新旧动能转换之后再次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

观大势方能谋全局。近年来,山东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山东确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等“十强”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及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到“走在前、挑大梁”,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到绿色低碳转型提速推进,求新求变的背后,是山东争当“排头兵”,扛起大省使命担当的决心。

有学者曾言山东是“转型中国”的缩影。这是因为山东要面对的也是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面对的“最难啃的骨头”。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207个工业种类中山东拥有197个,在全部666个工业小类当中山东拥有526个。正是鉴于山东独特的省情,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引擎切换绝不是不顾一切地打碎旧世界,也不是径自地盲从他省的成功之法,而是立足实际,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对主政者来说则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接力奔跑中实现经济大省的担当与抱负。

改革进入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子而涉全局,既要不盲目自信也要不妄自菲薄,要在把握高新技术和改造传统产业中,静下心来,聚起神来,找到全新的发展势力、挖掘全新的增长潜力、重构全新的发展源动力,从而稳扎稳打进行调整与布局。

回首过去,那份被媒体称为全国首个的“2018开年大礼”已成为反哺中国经济基本盘的一份惊喜——自2021年起,山东连续四年增速超全国平均水平,当仁不让挑起大梁。随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势如破竹,新一轮科技革命已在眼前,而山东这几年的破茧成蝶显然就是应对和承接这一切新变化的资本与底气。

在互联网上,“被误解的山东”一度成为火热的词条,网友在“后知后觉”中纷纷分享自己对山东的全新认识,而这似乎也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隐喻:大江大河应该是不惧风浪的静水流深,惊天动地应该是持之以恒的水滴石穿,是要在市场浪涛起伏之前就看清航向,唯如此,才能让浪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歌声,唯如此,才能做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从容不迫。

山东经济发展所历经的试炼与升级,既有思想的解放也有机制的调整,而这样的实践不只是今日山东的立身之本,向更远的历史望去,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几十年勃勃生机之所在。

从渤海之滨到泰山之巅,今天的山东,是一只不同寻常的大象,是2024年省属国企营收突破2.5万亿元的全国第一、是民营企业外贸进出口额占全省总额的70%以上,是新的独角兽、瞪羚尽情奔跑,是北京冬奥会上全世界单层厢体面积最大、集成功能最全的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雪蜡车,也是绽放在老工业基地上却能精妙提供情绪价值的淄博烧烤,更是GDP奔向十万亿元台阶的万丈豪情。

山东经济这只大象之“大”,是包罗产业万象的“博大”,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大”;大象之“重”,是谋定而后动的“稳重”,是心怀“国之大者”的“厚重”。

2025年的山东,必将向着未来,向着征途,步步千钧踏石留痕,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征途中蹚出更宽广的路径、留下更精彩的足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