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90后青年挑大梁!“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

身边24小时 2025-01-20 15:09:35

摘要:35位获奖者以及15位提名奖获得者名单在现场正式揭晓。

1月19日,2024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以下简称U35)在科学会堂举行颁奖典礼,35位获奖者以及15位提名获奖者亮相。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战略方向上,共选拔不超过35岁的35名获奖者和15名提名者。“90后”们正在这些重大科技领域中挑起大梁。

33岁的白龙来自于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此次凭借“骨类器官”入选本届人民生命健康赛道“上海U35”。骨类器官开发将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支架结合,在体外借助材料生物学效应使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细胞。如体外培养三四十天可具备修补功能,植入后能快速与骨缺损组织整合,修复效率和质量优于传统组织工程。“动物实验显示,传统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需两三个月,而骨类器官技术仅需一个月。”

然而作为前沿技术,骨类器官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主要原因是涉及干细胞存在伦理问题,且骨组织的力学强度特性使构建软组织类器官的材料技术不适用,相关研究较为空白。“我们团队以80、90后为主,约20名教师,加上学生共100多人。依托上海大学‘五五战略’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支持,每年有固定建设经费,人员配备充足,已形成系统团队。”两年来,其团队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类器官领域的书,发布了国内第一个类器官专家共识,以及第一款类器官大模型O-GPT。

“我在本科期间学的是金属材料,更有关联性的或许是到车间工作。”白龙告诉记者,此后他从金属材料到金属生物材料,再到水凝胶的生物材料,最后到类器官。“人类生命健康领域,本就是一个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也恰巧是白龙跨界的交叉研究履历背景,促成了他迈进空白区的研究。

而当天的U35交流平台,也被他视为一个交叉融合的场合。“我们做生物材料其实最终目的是两个,一个是产业化,一个是临床化。你做出的东西得面向市场,同时也要面向患者。”和其他赛道的青年获奖者交流,白龙相信有利于未来实现全链条的创新。“今天中午我加了很多微信,因为U35评选有4个赛道,对我来说很多都是跨界,认识他们可能实现全链条的创新。”

对于获得U35称号,这些获奖者们都感到非常荣幸。34岁的乐心怡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她的研究通过自动化手段将工厂中需要人工完成的高危或复杂劳动由机器代替,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国内学术竞争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U35令我感到十分欣喜。这不仅能吸引社会媒体和学校层面的关注,提升个人知名度,还有助于在科研合作与研究中扩大自身影响力,加速我的个人成长。”

头图为颁奖活动现场。市科协供图

0 阅读:1
身边24小时

身边24小时

随时随地,关注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