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习尚
大文豪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因此后来许多地方都盛行在农历腊月十九这天举办“寿苏会”:文人们悬挂起东坡画像,陈列东坡喜爱之物进行祭拜,并题诗作画,相与唱和,用雅集的方式为坡公庆生。
宋代时,人们过生日的仪式感已经很强了。苏轼过生日,都收到过什么喜爱的礼物?亲朋好友过生日时,他又是如何回礼的呢?
赵孟頫苏东坡小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朱之蕃东坡笠屐图(局部)广东省博物馆藏
除了中国,同属东亚汉文化圈的日本也曾举办过多次“寿苏会”。近代日本举办“寿苏会”后留有诗集《寿苏集》。
朋友送古画弟弟送石鼎
先来看看苏东坡收到过的生日礼物。54岁生日时,他收到了老朋友刘季孙赠送的《松鹤》古画。刘季孙,字景文,比苏轼大四岁,喜欢收藏书画,苏轼说他:“仕宦四十余年,所得禄赐,尽于藏书之费。”苏轼和刘季孙都曾在杭州为官,一起到真觉院赏过枇杷(《真觉院有洛花,花时不暇往,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同往赏枇杷》),一起在西湖上泛过舟、喝过酒(《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次韵刘景文西湖席上》),两人来往唱和的诗有数十首,交情很深。苏轼生日时,他特意从自己的收藏中,挑选了一幅象征长寿的《松鹤》图相送。
苏轼开心之余,写下了《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为寿,且贶佳篇,次韵为谢》诗。对老友的馈赠,他非常感激,尤其是这礼物意义非凡:“尘心洗长松,远意发孤鹤。生朝得此寿,死籍疑可落。”末了,还与他共勉,不要服老,要奋斗:“子云老执戟,长孺终主爵。吾当追松乔,子亦鄙卫霍。”
弟弟苏辙送过的,则是一件“重器”。这年苏轼生日,苏辙将张方平(字安道)赠送给自己的一方石鼎,转赠给了苏轼作为生日贺礼。石鼎坚实、厚重,苏辙希望兄长也能像它一样健康、长寿。苏轼也体会到了弟弟的一份心意,写下《石鼎铭》:“有坚而忍,为釜为鬲。居焚不炎,允有三德。”表面上是在夸石鼎坚忍,实际上是在表露心迹:要像孔子推崇得那样,做有仁、智、勇“三德”的人,要做到“仁而无忧、知而不惑、勇而不惧”。
赤壁之下“粉丝”献曲
除了实物类的生日礼物,还有人为苏轼演奏过生日曲。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在这里,他过得不很舒心。不过,一个叫李委的人,却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安慰。
这年的腊月十九日,苏轼与一帮朋友在大江之旁、赤壁之下摆下了生日宴。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他们很快就酒酣耳热了。这时,江上突然传来悠扬的笛声,座中有郭、石两位青年,对音乐很有研究,他俩竖起耳朵来听了一阵,对寿星说道:“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苏东坡听了,派人去了解来由。原来,吹笛的人叫李委,是一名进士,他钦佩苏东坡的为人和才学,特别谱了一首新曲子《鹤南飞》,前来献礼。毫无疑问,“鹤”当然说的是风骨不凡的苏东坡,而“南飞”,暗指他遭遇不测,被贬到南方的黄州。
此情此景,苏东坡顿时有他乡遇故知之感,赶忙请李委过来。只见他戴青色头巾,着紫色衣裘,对苏东坡深揖一躬,取出竹笛来说:“在下献丑了。”于是,婉转清扬的笛声再度响起,他先把新曲《鹤南飞》吹奏了一遍,接着又快速吹了几个小段:“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在人生低谷时的生日时,出现这样的惊喜,苏东坡大呼过瘾。他问李委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后者缓缓地从袖子中抽出好纸一幅,说道:“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
“要诗,这有何难?”于是苏轼笑着提起笔来,写下:“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这个生日故事,苏东坡记录在《李委吹笛(并引)》中。
苏轼的生日礼物里,更少不了诗朋文友写来的贺信、贺诗。在黄州过生日时,朋友王朗曾寄来诗祝贺,苏轼也作诗相和,并寄去当时的名茶建溪茶饼21枚表示感谢:“感君生日遥称寿,祝我馀年老不枯。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苏东坡全集》中,还有《谢生日诗启一首》《谢惠生日诗启》等,都是苏东坡对诗友们的生日答谢信。
送铁拐杖为前辈祝寿
上文提到,苏轼生日时,得到过苏辙转赠的张方平送的石鼎。张方平过生日时,苏轼也送重礼祝寿。1081年九月二十三日,张方平84岁生日,苏轼此时在黄州。他精心挑选了一根铁拐杖,寄给远方的老先生,并赋《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二首》(张方平号乐全居士)。苏轼比张方平小29岁,是晚辈,并曾跟随他三年,因此对他既熟悉又尊重,反映在诗歌里,就是透着调皮的赞颂。比如头两句:“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把张老先生比作活了500年的仙人;接下来又调侃道:“遥想人天会方丈,众中惊倒野狐禅。”说他功夫了得,野狐禅也怕他三分;末句呼应诗题:“远寄知公不嫌重,笔端犹自斡千钧。”一根铁拐杖不会嫌重的,您的手还舞得起千钧重的毛笔呢。
送铁拄杖祝寿,后来成了典故,几十年后,诗人陈与义就模仿苏东坡,送大铜瓶作为生日礼物祝寿。
手足情深为弟弟祈福
苏家兄弟感情深笃,苏辙过生日时,苏轼送的礼物都是精挑细选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弟弟一家人祈祷幸福平安。
1094年,58岁的苏轼担任定州知州,这年,他送给苏辙三样生日礼物:檀香观音像、新合印香、银篆盘。檀香观音像不需解释,印香是将香粉用模具框范成图案或者文字的形状,新合印香,就是刚刚手工制好的香;银篆盘,则是盛托器,香粉在其中燃烧。香,是古人礼佛时必不可少的,苏东坡在随礼物送上的贺诗中,描绘了印香点燃之后,幽香缭绕的场景:“一灯如萤起微焚,何时度尽缪篆纹。缭绕无穷合复分,绵绵浮空散氤氲。”苏轼送上佛像,又送上亲手制作的礼佛印香,是希望弟弟和他的家人平安。
1097年,苏轼被流放到遥远的海南岛儋州,自身尚且难保,但他比以往更加挂念自己的弟弟。在海南,他无意中得到了一组十八罗汉的画像,画家和苏轼同是四川人,画像辗转飘零到海南岛,又被苏轼得到,是神奇的缘分,他因此珍视有加,让人重新装裱、点灯设香供奉,并且作了长篇的《十八大阿罗汉颂》,对十八尊罗汉的面貌、姿势、神态等一一描述。随后,他把自己珍藏的十八罗汉画像邮寄给苏辙,作为这一年的生日贺礼。
生日贺辞流传后世
古代的文人写诗、写辞为亲友祝寿,属于标准配置,文豪苏东坡岂能落人之后?
生日贺诗,前面多有述及。这里只说一首苏轼的《表弟程德孺生日》,生动、温馨而不落俗套。1093年,苏轼和表弟,还有众多官员参加朝廷的典礼,结束之后,他看到有官员看着他俩,低声说着:“那就是苏、程。”苏轼一点也不奇怪,反而暗自得意起来。他和程德孺是表兄弟:“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身高体貌,从来就是外甥像舅舅,而且他们表兄弟的头部特征又特别像:“予与君皆寿骨贯耳,班列中多指予二人,不问而知其为中表也。”即使是不知内情的人,一看头骨的样子,也知道这两人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外貌相像,表兄弟俩的品行也类似,做地方官时,都曾造福一方,“曾活万人宁望报”:程德孺在楚州,苏轼在杭州,都遇到过荒年,他俩勉力救助灾民,让辖地内的数万人得以活命。这样的生日贺诗,怎能不让程德孺心里热乎乎的?
宋代还有一种生日“致语口号”的文体,多数是为朋友母亲的生日所写,词语都很华丽,追求的效果,就是让老人家开怀大笑。在为赵倅成伯母写的致语口号里,苏轼说:“昔年占梦,适当重九之佳辰;今日献香,愿祝大千之遐算。”说伯母的生日是个好日子,难道是当年特意卜问得到的佳期?《王氏生日致语口号》中,更把王伯母比做降临人间的仙女,又说:“天容水色聊同夜,发泽肤光自鉴人。万户春风为子寿,坐看沧海起扬尘。”老夫人肤发润泽、身体康健,千门万户都为您庆寿。在祝寿现场朗诵这样的致语口号,老人家怎能不笑哈哈呢?
苏东坡送出的“官方生日祝福”
宋代朝廷有这样的礼仪:王公大臣过生日时,朝廷要送生日礼物,还要发文贺寿。这些文书,由掌管全国仪制的礼部负责。1085年,苏轼回到中央,担任礼部郎中,后又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都是直接处理朝廷公文的。这期间,他起草了大量的“生日诏”,如元祐二年(1087)九月的《赐太师文彦博生日诏》:“敕彦博。阳月载临,刚辰协吉。笃生元老,弼亮四朝。允为廊庙之华,岂独闺门之庆。往膺宠数,永锡寿祺。”用非常正式、难懂的文字写成,大意都是表彰品行和功绩,并表示生日祝福。
此外还有“口宣”,朝廷赠送生日礼物时,由使者口头宣达。相比捧书奉达的生日诏书,正式程度要略低一些。但起草的工作是少不了的,苏轼也草拟了大批“生日礼物口宣”。举例来说,元祐二年的《赐保静军节度使检校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建安郡王宗绰生日礼物口宣》:“有敕。位隆将相,德重宗藩,方秋律之既深,纪门弧之多庆。宜膺宠锡,以介寿祺。”看上去同样是文绉绉的。只不过,文中未提朝廷送的,到底是什么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