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民间常有“大寒迎年”的说法。临近春节假期,许多人开始规划出游,林海雪原、童话雪乡、火山温泉、冰湖雾凇等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然而,南方人可能会低估了北方的寒冷天气,在旅行期间,如何预防寒冷导致的各种健康问题?勇闯冰雪世界的南方人,需要储备哪些急救技能?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李莉为大家支招。
寒风刺骨,脸、耳朵和手最易冻伤
冻伤是冬季旅游的常见风险,尤其在寒冷、潮湿或者有风的地带,暴露在外的皮肤极易受冻伤。常见的冻伤部位包括手指、面颊、耳朵、鼻子等。
在户外活动时,如何预防冻伤呢?李莉表示,首先就是给身体保温,建议穿着保暖衣物,佩戴帽子、围巾、手套,并随身携带暖宝宝、热水袋;避免长时间暴露户外,尤其是当温度极低或风力较大时;在户外时,可以进行适当活动,改善血液循环,让身体“燃”起来。需要提醒的是,避免使用润肤霜,因为润肤霜无法有效降低皮肤温度,可能会增加冻伤发生的概率。
同时要注意身体信号,如手、脚、面部感觉麻木,提示有冻伤的可能,需提高警惕。皮肤发红发热且遇热后发痒,此时不要直接用热水烫冻伤部位,以免加重组织损伤。可用38°C至42°C的温水慢慢浸泡冻伤部位,液面高出冻伤部位的2-3cm,不易浸泡的部位如鼻、面部、耳朵可用42摄氏度的湿毛巾局部热敷。
对于冻伤出水泡者,小的水泡可以保留,大的水泡可破口引流,尽量保持水泡皮肤的完整性,这可对创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冻伤部位经过复温后,可外涂冻疮膏,再用无菌纱布包扎,包扎不宜过紧,保持创面湿润,避免干燥。
冰面结冰,摔倒发生骨折比例高
下雨下雪一降温,地面结冰基本就寸步难行。李莉指出,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行走时,一不留神就容易摔跤导致手腕部、腰部、腿部骨折。因此,在这样的路面行走时,要尽量保持小步慢走。可以穿着专业的防滑鞋,减少摔倒风险。此时开车应配备防滑链、雪胎等防滑设施,做好攻略,提前了解当地道路状况。
李莉介绍,摔倒后,关节红肿或者因疼痛不能行动,疑似骨折、脱臼者,尽量不移动患者,需要固定伤患部位;对跌倒昏迷的患者,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有外伤出血可以局部按压止血。
基础病患者出游,监测血压血糖波动
在低温环境下,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加重病情,需格外留心。李莉提醒,患有基础疾病的游客,应在旅行前咨询医生,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在寒冷环境中活动,经过专业评估不宜者,应尽量避免前行。
其次,老年人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首先做好保暖措施,并随时监测体温、血压、血糖、指脉氧等,避免低温环境导致脑卒中的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患者需随身携带常用药物,并避免前往远离市区的景点,确保病情发作能得到及时救治。
如果出现口角歪斜、口齿不伶俐、一侧肢体无力等症状,请尽量选择当地有卒中中心资质的医院就诊。如果出现胸痛、胸闷,先保持镇静,自测血压、血糖,必要时拨打120,尽量到胸痛中心建设单位的医院就诊。如果出现头晕、意识改变等症状,可能是低血糖,可先自测血糖,必要时到当地急诊就医。
文|记者张华通讯员房诗婷刘文琴黄睿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