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徐志摩探班民国明星俞珊。正聊得欢,俞珊忽然喊道:“啊呀,真要命,我要小便,我要小便!”。没想到徐志摩急忙双手捧着痰盂急切喊着:“痰盂来哉!痰盂来哉!”,大献殷勤。 春柳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早期现代话剧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07年,由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文化先驱共同创办的春柳社,致力于引入和推广西方现代戏剧形式,开启了中国话剧的新篇章。最初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不仅展示了春柳社成员的多才多艺,更体现了他们对戏剧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创新精神。 在《茶花女》的演出中,李叔同大胆地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甚至亲自刮去胡须,投入大量资金制作女装。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角色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春柳社成员为实现戏剧理想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同样,在《黑奴吁天录》中,曾孝谷饰演黑奴妻子,突破了性别角色的传统界限,展现了剧团成员在艺术表达上的大胆尝试与创新精神。 1909年,春柳社以申酉会的名义推出了根据法国剧作家沙东的《女优托斯卡》改编的《热血》。在这部剧中,陆镜若饰演画家露兰,欧阳予倩则扮演为爱情牺牲的年轻女优托斯卡。欧阳予倩在舞台上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高度赞誉,甚至引起了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的关注和赞许。她在随后的《家庭恩怨记》中饰演的小桃红更是引发了轰动,展现了她作为女演员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欧阳予倩的成功,不仅为春柳社赢得了声誉,也为中国话剧界培养了第一批专业女演员。 春柳社成员之所以频繁饰演女角,源于当时日本新派剧的盛行。新派剧作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戏剧界吸收西方演剧形式,对传统歌舞伎进行改造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戏剧形式,兼具女优和旦角的表演特点。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和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受新派剧的影响,常去观看并与日本著名演员如藤泽浅二郎等结下深厚友谊。这些经历使他们在创办春柳社后,自然而然地在剧中尝试扮演女角色,既是对日本新派剧的致敬,也是对中国话剧形式的一种创新探索。 这种跨性别表演不仅突破了当时中国传统戏剧中性别角色的固有模式,也为后来的女性演员在话剧舞台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尽管春柳社的男演员们在舞台上扮演女角色,但他们的表演却充满了对角色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和情感表达,展现了现代话剧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这一时期,尽管社会对男女角色的界限仍然严格,但春柳社通过实际行动推动了性别角色在戏剧中的多元化表达,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不仅如此,春柳社的活动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积极吸收与融合。成员们在戏剧创作和表演中,既借鉴了西方戏剧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又结合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话剧风格。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戏剧艺术形式,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的全面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柳社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欧阳予倩在归国后自学京剧,并迅速成为著名旦角,享有“南欧北梅”的美誉,与梅兰芳齐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话剧和京剧的融合与发展。她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春柳社的教育和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也激励了更多年轻人投身于戏剧事业,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一位名叫俞珊的年轻女子凭借着出众的外貌和超凡的表演天赋,在话剧界崭露头角。她先后在《莎乐美》和《卡门》两部戏剧中担任主演,将这两个经典形象诠释得入木三分,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广泛赞誉。俞珊的名气不胫而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目光,其中就包括著名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为俞珊的才华所倾倒,通过友人引荐与她结识。一番交谈之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彼此在戏剧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理念。徐志摩欣赏俞珊的敬业和对表演艺术的热忱,俞珊则钦佩徐志摩的学识和艺术造诣。于是,一个诗人和一个演员因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久而久之,徐志摩的书房里挂满了俞珊的剧照和戏服,成了这位民国名伶的"小小博物馆"。然而,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却对丈夫和俞珊的交往心生不满。 1930年的一天,徐志摩专程探班,看望正在排练新戏的俞珊。谁知,俞珊在聊天时突然喊了一声:"哎呀,我要方便!"徐志摩见状,赶忙殷勤地端来痰盂,说道:"痰盂在此,珊姑请用!"俞珊虽然过意不去,却也只得接过痰盂,躲到一旁解决燃眉之急。事后,徐志摩觉得有些丢脸,便自嘲写下一首打油诗:"才女如厕告急时,痰盂代器解危机。文人殷勤非为色,只图戏里论戏奇。"这首诗幽默地记录下了二人相处的一个小插曲。
1930年,徐志摩探班民国明星俞珊。正聊得欢,俞珊忽然喊道:“啊呀,真要命,我要
叨客文史呀
2025-01-20 16:36:2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