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徐志摩受陆小曼邀请,到家中给她当模特,深夜离开时衣衫不整。陆小曼的丈

功标青史呀 2025-01-20 16:36:30

1925年,徐志摩受陆小曼邀请,到家中给她当模特,深夜离开时衣衫不整。陆小曼的丈夫暴怒,回家开了一枪。 1925年的一个秋夜,上海的雨似乎格外地多,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令人浮想联翩的事情。 这要从王庚和陆小曼的婚姻说起。他们的婚姻是包办的,却也不乏真情实感。结婚五年来,王庚对陆小曼可谓痴心一片,然而这五年里,陆小曼的心却渐渐飘向了别处。 就在王庚出差在外的时候,陆小曼邀请了好友徐志摩到家中为她当模特。不知他们是聊了些什么,但在这个雨夜,徐志摩离开陆小曼家时,衣衫却显得有些不整。流言随之四起,都在暗指王庚被戴了绿帽子。 消息传到王庚耳中时,他正在返家的路上。愤怒之下,他冲进家门,看到客厅里摆着一幅未完成的徐志摩画像。情绪失控的王庚抄起手边的枪,对准画像就是一击。 1925年9月,王庚和陆小曼的离婚手续办理完毕。短短一个月后,陆小曼就和徐志摩结为夫妻。收到喜帖的王庚,竟还大度地送上了贺礼和一张亲笔写就的贺帖。帖子上写道:"苦尽甘来方知味。"字里行间,尽是无奈。 然而陆小曼与徐志摩这段看似浪漫的结合并未持续太久。徐志摩的突然遇难,使得陆小曼的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黑暗之中。她的悲痛之深,连当时著名作家郁达夫也难以用言语形容。尽管内心充满了无法言说的痛苦,陆小曼在悲伤中逐渐恢复了理智,毅然决然地决定前往山东党家庄接回丈夫的遗体。然而,面对亲朋好友和家人的极力劝阻,她最终放弃了亲自前往的念头,转而委托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前往济南接回遗体。 当徐志摩的遗体被运回上海后,陆小曼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幅珍贵的山水画长卷。这幅画作是她在1931年春季创作的,堪称她早期艺术生涯中的杰出代表。更为珍贵的是,画卷上留有徐志摩亲笔题跋。 原本,徐志摩计划将这幅手卷带到北京,请人再行加题,但由于手卷被妥善收藏在铁箧中,未能随身携带,遗憾未能陪伴丈夫走完最后一程。 每当陆小曼凝视这幅画卷,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徐志摩的点点滴滴,她深深怀念着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因此始终将这幅画珍藏在心。 自徐志摩逝世后,陆小曼逐渐远离了社交圈,选择独自承受外界的批评与指责。她在给徐志摩的挽联中写道:“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这些文字不仅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也透露出她在失去爱人后的无尽悲痛与孤独。为了纪念徐志摩,陆小曼投入了大量精力整理和出版他的遗作,历时数十年,这其中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她在整理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情感波折,既有对逝去爱情的缅怀,也有面对现实困境的坚韧。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姻,突破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束缚,成为一段自由结合的典范。尽管两人在婚姻中也曾有过彼此的伤害,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始终未曾消减。陆小曼在婚后的生活中,既要处理家庭事务,又要面对社会的舆论压力,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她的心理负担。然而,她对徐志摩的爱与忠诚,使她在困境中依然坚强,默默支持着他的遗志。 在徐志摩离世后,陆小曼与翁瑞午的关系逐渐密切,最终同居成为事实。根据上海中国画院保存的陆小曼早期履历显示,1938年,她与翁瑞午开始共同生活。 这一事实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强烈的舆论批评。翁瑞午身患重病,经济状况也十分困窘,生活压力巨大。陆小曼常年身体多病,加上翁瑞午的病情,两人共同面对着生活的重担,经济上的困窘和精神上的压力使得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陆小曼对翁瑞午的感情虽被她自己形容为“只有感情,没有爱情”,但她对待这段关系却极为认真和坚韧。她始终坚持与翁瑞午共同生活,二十多年来,无论是经济上的困境还是情感上的波折,她都未曾轻言放弃。翁瑞午虽然未能与陆小曼断绝前妻的关系,但他对她的关怀始终如一,只要陆小曼感到不快,他便竭尽所能去缓解她的痛苦和困境。 在外界的压力下,陆小曼承受了巨大的舆论指责。许多朋友不赞成她与翁瑞午的关系,甚至要求她与翁断绝联系。其中,著名学者胡适便是反对的主要声音之一。他曾提出,只要陆小曼与翁瑞午断绝关系,未来的一切将由他全权负责。然而,陆小曼婉拒了胡适的提议,理由是尽管翁瑞午生活贫困,却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二十多年来的情感积淀使她无法轻易割舍。这种坚持不仅体现了她对翁瑞午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她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执着。 陆小曼的生活经历不仅反映了她个人在爱情与失去中的坚韧,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女性情感生活的苛刻审视。陆小曼的故事,既是一个女性在困境中顽强生存的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情感世界的深刻描绘。

0 阅读:69

评论列表

闲客

闲客

6
2025-01-20 17:28

徐多么希望这偷情是悄悄地 (再别康桥)

功标青史呀

功标青史呀

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