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7年6月,武则天下令将酷吏来俊臣斩首于闹市,当来俊臣身首异处的那一刻,愤

何以为知吖 2025-01-20 16:36:55

公元697年6月,武则天下令将酷吏来俊臣斩首于闹市,当来俊臣身首异处的那一刻,愤怒的老百姓蜂拥而上,抢着去踩踏来俊臣的尸体,没过一会儿居然就把来俊臣的尸体踩没了! 公元697年6月,京城洛阳的丽景门前人头攒动,愤怒的民众聚集在这里,围观一场酷吏伏法的大戏。只见台上锋利的刀刃一闪,臭名昭著的酷吏来俊臣身首异处。民众顿时欢呼雀跃,蜂拥而上,争相踩踏那罪有应得之人的尸体。片刻之后,来俊臣的尸身竟被踩得尸骨无存,众人踩尸的疯狂程度,由此可见这个十恶不赦的酷吏是多么令百姓深恶痛绝。 来俊臣何许人也?他原本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吏,却凭借满腹的诡计和一副伶牙俐齿,爬上了侍御史的高位。他在丽景门设立了一处专门用于拷问犯人的"推事院",发明了种种骇人听闻的酷刑,令半个洛阳城的百姓谈之色变。 推事院里最常见的一种刑罚叫做"反是实",意思是只要嫌犯一进入牢门,就给他戴上特大号的枷锁,逼迫他不得不承认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另一种变本加厉的酷刑名为"求破家",则是在犯人身上加上更重的刑具,直到他宁可认罪、宁可家破人亡也求求来俊臣饶恕为止。除此之外,来俊臣还设计了"请君入瓮"、"温火慢炖"、"铁圈笼头"、"突地吼"、"喘不得"等等骇人的刑罚,光是听到这些刑名,都足以让人毛骨悚然。京城百姓对来俊臣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却苦于他倚仗权势,无人敢与之抗衡。 来俊臣还以告发为武器,多次举报武氏宗亲、太平公主乃至宠臣张昌宗的所谓“过错”。然而,武则天并未对这些举报多加理会,反而选择隐忍,压下所有案卷。这种态度既表明了她对来俊臣手段的默许,也透露了她对权力平衡的深思熟虑。 然而,来俊臣的野心与日俱增,他开始不满足于作为执行者的角色,而是试图通过更大的阴谋掌控朝政。他竟然计划诬告太子李旦和庐陵王李显联合禁军谋反,意图以此削弱朝廷对他的制约,从而实现对国家权力的实际操控。然而,这一计划却被卫遂忠揭发,彻底暴露了来俊臣的阴谋。这一事件让武则天的亲属,包括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感到深深的不安。他们深知来俊臣权势滔天,一旦其阴谋得逞,自己将危在旦夕。于是,他们联手揭发来俊臣的罪行,意图铲除这一巨大的威胁。 来俊臣的倒台迅速引发了朝廷的震荡。他被逮捕后,有司迅速对其罪行进行审理。罪状清楚,证据确凿,最终判处死刑。然而,武则天并未立即批准奏章。作为曾经依赖来俊臣整肃朝局的重要人物,她对他的功过持有复杂的看法。三日之久,处决奏章迟迟未能得到批复,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甚至民间也开始传出对这一拖延的疑问。 就在此时,忠臣吉顼站了出来。他抓住武则天游览宫廷园林时的机会,向她表达了民间对这一案件的关注。吉顼指出,来俊臣的罪行不仅限于权力滥用,他还通过聚集党羽、贪赃受贿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以酷刑和虚假罪名构陷忠良,导致无数冤魂惨死。他用“鬼魂满路”这一形象化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来俊臣的罪恶给国家带来的深远危害。这番言辞直击武则天内心,让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酷吏的价值。 吉顼在劝谏中提及了另一个案例——于安远。这位官员曾因告发李贞谋反而获功,然而事后并未被重用,仅被安排到地方任职。吉顼用这一例子暗示,来俊臣即便曾有功于朝廷,也无法掩盖其罪恶的本质。此刻的武则天,虽然权倾天下,但她对来俊臣的情感与功过的复杂纠结,依然彰显了政治决策中的人性因素。最终,在一系列忠臣的劝谏和事实的推动下,她批准了对来俊臣的处决。 如今天子圣明,来俊臣终于得到了罪有应得的下场。百姓们踩踏酷吏尸首的疯狂举动,无疑是压抑已久的怨气得到宣泄。自此以后,京城百姓终于可以安枕无忧,无需再担惊受怕半夜里被酷吏的爪牙抓走。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却是一个万民欢庆的不眠之夜。长夜将尽,黎明就要到来。 来俊臣的死亡不仅意味着酷吏时代的一页翻过,也标志着武则天对权力平衡的重新调整。这一事件警示世人,即便在最专制的权力体系中,过度依赖酷吏或使用极端手段都会埋下隐患。权力的滥用最终会反噬自身,而在权力斗争中失去平衡的任何一方,都可能面临不可挽回的后果。 来俊臣的陨落,让后世对酷吏的角色有了更多思考。酷吏虽为权力服务,却往往因其极端手段而成为威胁政权稳定的隐患。他们在某一阶段或许是有用的工具,但最终都难逃被权力机器抛弃的命运。对于权力者而言,如何在统治中运用恰当的手段、避免极端化,始终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0 阅读:51
何以为知吖

何以为知吖

温度,新知,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