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是市场主体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招标投标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领域。
自2023年安阳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招标投标专项整治,安阳市的招投标环境不断优化。也因此,市发展改革委推行的招标投标专项整治做法,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又被评为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
2024年,全市共完成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1982个,交易总额198.6亿元,增收节支11.2亿元。招标投标领域,安阳市是如何通过改革创新进行全链条监管、实现增收节支的呢?1月15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向最难之处攻坚,哪里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把改革指向哪里。针对围标串标隐蔽性强、搜集证据难等痛点,安阳市成立市政府、市纪委监委两个工作专班,“两轮”驱动、顶层布局,形成监督“一张网”,聚力“一盘棋”,党委、政府主导,纪委、发改、法院、公安等分工协作、合力攻坚,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定期研判、集体会商,解决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
招标投标工作涉及点多面广,安阳市重点做到标前重防、标中重管、标后重诺。发改、住建、水利、交通等职能部门出台招标投标领域制度文件29项,对全市招标投标工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规范,市场主体参与招标投标活动做到了有章可循,尤其是创新推出的“评定分离”办法,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环境。利用大数据对交易活动进行监测预警,加强标中管控。对中标单位加强标后监管,在全省首创市场主体不良行为信用曝光举措,按规定将市场主体不良行为公布至“信用安阳”。去年,监管部门对30余名专家作出暂停期限或停止评标的处罚决定,形成了有效震慑。
数智赋能,安阳市进行了招标投标领域硬件、软件“双提升”。硬件提升方面,对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全方位升级,建智慧化监督平台,实现交易主体异常行为动态监管和交易风险行为“预防式”监管。软件管理方面,安阳市在全省首创智慧辅助评标办法,3000万元以下的工程建设项目取消技术标评审,由系统智能审核,实现了评标“试卷”统一化、“答案”标准化、“阅卷”智能化。
“评标时间大大缩短,原来评定时间需要五六个小时的项目,经过系统操作后,5分钟完成,最后的评标结果由专家进行复核。”市发展改革委公管办副主任张高炜说。截至目前,安阳市完成智慧辅助评标项目22宗,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评标专家的自由裁量权。
金额小的项目用智慧评标,金额大的项目如何进行评定?“这类项目仍由专家集中评标,但集中评标的过程实行物理隔离。”张高炜向记者解释,这也是硬件方面的创新。何为物理隔离?就是将传统评标室改造整合成分散工位制评标室,对评标专家实行有效隔离和拆分。“评标过程所需材料的传送、物品的供给都由机器人完成,有效解决了评标过程中的‘人情标’‘讨论定标’等乱象。”张高炜说,分散工位制评标,实现了专家“不见面”、同室不同标、全程可追溯,评标工作更加独立、客观、公正。
招标投标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优化了营商环境,提高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河南润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广涛在中标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后,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投标流程方便快捷,专家评标更专业更高效,希望监管部门持续优化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