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18时11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见证今年北京民营火箭的“开门红”:由北京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研制的谷神星一号(遥十六)运载火箭刺破苍穹,顺利将5颗卫星送入535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此次送上太空的五颗卫星中,云遥一号37星、38星、39星、40星技术状态一致,可通过对GNSS掩星数据反演得到大气层温、湿、压等,在气象观测等领域有广阔应用价值;吉天星A-05星配置高光谱相机载荷,获取遥感图像,可应用于农业监测、矿产勘探、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
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的“明星产品”,谷神星一号已经成功完成16次发射,将6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中国民营领域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商业运载火箭,也率先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
“一次次积累下来,我们也更熟练。现在就像造汽车一样,谷神星一号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发射服务。”星河动力航天公司首席政府事务官孟宪博透露,现在订单一到,只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谷神星一号就能实现交付。
谷神星一号(遥十六)飞向宇宙的同一时间,远隔千里的北京,研发团队正在为新箭型首飞做最后的调试准备。按照计划,今年上半年,星河动力航天公司研制的谷神星二号与智神星一号火箭也将向太空进发。
谷神星二号与一号一样,都是固体运载火箭,但个头大了一圈,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便从300千克提升到1.6吨。孟宪博解释,商业航天的势头正旺,谷神星一号的发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底,市场需要一次“配送”更多货物。经过多年来的技术提升和生产工艺磨练,个头更大的谷神星二号成本直线下降,单位运力制造成本只有一号的一半左右。
更大的难题正在被攻克。商业航天更讲究成本,“星网”工程和“千帆”星座这种巨型星座,需要大型火箭实现批量化运输。要实现大型火箭的整体降本,液体可重复使用火箭就成了各家商业航天公司绕不过的技术难题。
“火箭发动机实现多次点火和深度变推,这是液体火箭实现可重复使用的基础。”他说,智神星一号火箭采用煤油、液氧作为燃料,可以重复使用约30次。这也就让火箭不再是“一次性产品”,运输成本得以大幅下降。
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难题在于“回收”。当火箭升空,顺利将卫星送入轨道后,还得“掉头”,二次点火减速,在线规划返回轨迹,最终实现子级自主平稳着落回收。然而,让火箭从太空回到地面发射位,这难度不亚于从万米高空扔下一颗玻璃球,球在落地时要准确无误落入手中。
经过近5年的研发努力,这支研发团队已为智神星一号相继首创了针栓喷注器、回流涡球锥形燃气发生器、同轴双吸涡轮泵、多功能一体化组合阀等装备。让其往返顺畅的核心动力是“苍穹”液氧煤油发动机,可以更灵活控制发动机点火的深度变推能力达40%到105%。
目前,智神星一号大型地面试验已经完成,具备了入场条件,预计在今年6月实现首飞。“去年我们发射了5次,连续两年保持在国内民营企业第1位,今年发射计划突破两位数,达到14次,其中就包括2次智神星一号发射和4次谷神星二号发射。”孟宪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