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外国女病人因“三叉神经痛”来沪求医,两次手术重获健康

上观新闻 2025-01-20 20:14:29

36岁的欧女士(化名)是一位来自欧洲的白人女性,长期遭受三叉神经痛的折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为其先后成功实施“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手术(PBC)”和“右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日前,这位被疼痛折磨十多年的国际友人已摆脱病痛,生活恢复如常。

三叉神经痛被形容为“天下第一痛”。欧女士虽然只有36岁,但病程已长达14年之久,在当地医疗机构一直未能明确诊治。2024年8月,欧女士随丈夫从欧洲回上海探亲,期间疼痛发作,无法正常饮食、刷牙及洗脸,精神萎靡、情绪低落,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于是,她就近来到上海四院就医,在口腔科排除牙源性疼痛,转诊至神经内科并行三叉神经核磁扫描,结果提示右侧三叉神经根部与一处细小动脉关系密切,随即至神经外科进一步诊治。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海涛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到欧女士自十多年前开始先出现右侧面颊部阵发性疼痛发作,之后逐渐发展至后上方牙根部及耳前也随之疼痛,7年前开始左侧面颊也时常出现疼痛表现,均呈电击样放射状剧烈疼痛发作,一般可持续约数秒至数分钟。起初欧女士在当地医院口腔科就诊并先后拔除3颗牙,又在疼痛科反复诊治,服用常规止痛药物,效果都不明显。张海涛初步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让她先停用此前服用的药物,改为低剂量卡马西平治疗几日观察效果。

一周后,欧女士再次找到张海涛复诊,表示疼痛发作明显缓解,基本可以恢复正常饮食,但服药后头晕、恶心、行走不稳。张海涛建议积极采取手术治疗。经讨论后一致认为应采取分期治疗:前期采取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穿刺左侧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手术治疗,最大程度缓解当前左侧三叉神经痛症状;出院后回国,在当地修养一段时间,待身体状态恢复后再择期行右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

在神经外科科主任张志文指导下,由张海涛主刀、蒋成昊主治医师协助为欧女士成功实施前期手术。术后欧女士左侧颜面部多处疼痛即刻消失,仅面颊部、耳前及口唇感觉轻度麻木,观察两日后顺利出院。

2024年圣诞节前夕,欧女士和丈夫再次联系张海涛。欧女士丈夫说,“在欧洲,医生给的建议和你们的一样,但我们更信任你们”。

欧女士不远万里再次到访,进行术前检查后,接受了第二期手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经过休养,欧女士右侧面部的疼痛完全消失。

“欧女士属于发病率极低的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上相对复杂困难。”张海涛说,目前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域脱髓鞘病变是最主要发病原因,而该区域细小血管压迫是导致脱髓鞘病变的重要因素。

张海涛说,近年来,神经导航机器人在PBC手术方面应用得到普遍认可。在导航机器人辅助下,可确保穿刺精准、避免盲穿可能导致反复穿刺性损伤和误伤颈内动脉的风险,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费用低的独到优势,与微血管减压术形成优势互补。

1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