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城”怎么建?江苏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

新华报业网 2025-01-20 21:46:52

古铜色铝板模拟的龙鳞拱顶造型,在灯光变幻下,宛如豪华宫殿,极具艺术感……去年底至今,南京“最深地铁站”——7号线清凉山站,成为吸引市民、外地游客的“顶流”打卡点之一。

地下空间是宝贵资源,也是实现梦想的未来空间。城市寸土寸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人口密集让发展不堪重负,“向地下借空间”,并科学利用好这一“第四国土资源”已成趋势。大城市“地下城”究竟要如何有序开发,才能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城市倒影”?

地下空间开发考虑历史保护,预留便利

1月19日,在位于南京市广州路上的地铁7号线清凉山站2号出入口,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看到,七部高速垂直电梯“随时待命”;乘坐后发现,20秒就能从地面直达位于地下负六层的地铁站厅。

来自南京交通爱好者团体“纵横金陵”运营团队的吴振一,自清凉山站建设伊始便密切关注着这一重要站点。他欣喜地关注到,在清凉山站的建设过程中,还特别打通了连通虎踞路的地下通道,方便市民安全过马路,并进一步增强了地铁站的交通辐射能力。

“从1号口出入口下到站厅层,需要乘坐三段扶梯,我掐过手机时钟App,总共约3分钟40秒。2号口出入口更有七部超大容量的垂直电梯。”家住附近、在此乘地铁出行的南京市民顾源森说,如此深度的地铁,他曾经只在“山城”重庆等地见过,在以平原为主的华东地区实属罕见。为何清凉山地铁站要建这么深?

“清凉山站的开挖深度接近地下51米,相当于15层楼的高度。清凉山的地形起伏较大,7号线在清凉山地区下穿了秦淮河、城西干道隧道和周边密集的地面建筑地基,导致该站必须埋得更深,才能保证轨道的平稳和已有建筑的安全。”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技与成果处处长龚绪龙告诉记者,清凉山站的建设,一方面是来源于城市集约化发展的需求,主城寸土寸金,随着城市发展和对高效集约需求的增加,南京对利用地下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是技术能力在不断进步,清凉山附近的地质条件是砂岩,而地铁邻近一站的莫愁湖站则是河漫滩。曾经建设地铁隧道的时候,这样的地质条件突变是不小的难题。但随着设备和技术工艺的进步,这些挑战已经不再是阻碍。

向更深处进发,要破哪些“拦路虎”?记者采访了负责清凉山地铁站的设计工作的施工现场设计负责人。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邹靖告诉记者,该车站位于广州路、清凉山下方,紧邻内环西线清凉门隧道,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很大。为了尽可能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车站采用了“明挖+暗挖”的结构形式。相比明挖法的直接将地面挖开、在露天下修建的施工方法,暗挖法采用在地下挖洞的方式施工,保证了不阻断地面交通。同时,清凉山站主体暗挖段针对不同结构,采用了拱盖法等工艺设计,不仅提升了地下空间的完整性与开阔感,也让无柱拱形顶设计的清凉山站以铜色龙鳞拱顶造型迅速“出圈”。

清凉山公园是南京知名的考古遗址,尤其是其上的石头城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如何在建设地下空间的同时,保护考古遗址的完整性?邹靖告诉记者,在清凉山站正式施工前,相关方首先进行了地质勘察,分析地层结构与稳定性;还对周边环境全面调研,明确与各类建构筑物的位置关系及影响,尤其关注对遗址的潜在威胁。对施工工法多方论证确定后,严控施工过程,保障遗址安全。

早在几年前,即有消息称清凉山公园内将复建清凉寺遗址保护项目。“这次清凉山地铁站的建造对保护清凉寺遗址,以及未来石头城遗址公园建设都预留了很大的便利。”有专家如是评价。

开发好了“里子”,地上才有更大“面子”

说到地下空间开发,备受关注的案例之一,还有被称为“亚洲最大地下空间”的南京江北新区“地下城”。

最近,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核心区地标——现代产业金融中心8幢塔楼中,多了一个“小个头”的钻石造型的建筑,这是亚洲最大地下空间“头顶”上的未来城市展厅,将承担重要的公共展示功能,用于举办各类会展、艺术展览以及大型商业活动。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地下空间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的“里子”。开发好了“里子”,地面之上才有更大的空间打造“面子”。记者从未来城市展厅附近的简易工地扶梯,下到了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一期工程施工现场。站在一区3段现场地下四层,记者仿佛身处“水泥森林”中,身旁是一根根钢筋混凝土支撑柱,宛如向地下扣了栋高楼,扎满了密密麻麻的钢筋,四周结构已经浇上了厚实的混凝土。

“我们脚下是南京地铁4号线滨江站,初定2026年9月投用。”中国能建葛洲坝一公司江北地下空间项目相关负责人朱佳炜介绍,该地下空间共七层,地下一层是高品质人行商业大平层,地下二层和三层是地下环路、市政综合管廊、地下停车场等,全面提升出行效率和环境品质。再往下便是地铁区域等。除了南京地铁4号线二期,未来这里还将通过11号线、13号线、15号线等线路并设换乘站点,交织贯穿中央商务区,编织地下“井”字形地铁线网。

多层结构不仅给地铁建设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还可以将商务区地上拥挤的车流分散到地下。“超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地下车库,也有我们建好,再交给大楼施工方。未来,横江大道快速路和九袱洲路从一期项目穿过,通过车行地下道路、地下联络道,可以更快开到商务区的任意一个地下车库。”朱佳炜介绍,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一期项目占地面积29.66万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相当于省下42个标准足球场、约1.2个新街口地下空间的面积。其投资金额131.2亿元,是目前亚洲在建规模最大的单体地下综合体。区域内共分成12个地块(基坑),独立开挖,开发地下空间,提升地下空间价值的同时,提高中央商务区整体区域配套水平。其中商办用地10块、广场绿地2块。地下依托滨江站与中央商务区站两大换乘站,打造约23万平方米的地下商业空间,每个站可以实现3条轨道交通自由换乘。人们下车后,即可通过电梯进入购物层、休闲层等区域。

在长江边打造一个“地下城”并不容易。“项目东靠长江,直线距离只有600米。以前这里是长江的古河道,土质含水量很高,地下水系和长江水系连通,越往下挖难度越大。”中国能建葛洲坝一公司江北地下空间现场负责人占士军说,一期项目基坑最深达50.8米,按照3.3米层高计算,相当于在地下建15层。

“可以把这片地比喻成豆腐,直接挖很容易塌,我们就在豆腐内边缘打桩,把豆腐固定住,框、撑起来,再在里面施工。”占士军说,撑起这块“豆腐”需要超强钢管,以一区2段为例,共打了86根钢柱,施工的垂直精度达到1/1000,“豆腐”含水量高,需要边打孔、边抽地下水,公司采用超深基坑群联调降水关键技术,打了2390口降水井,每天抽排地下水15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厂,并24小时实时监测水位和渗漏点。

据统计,该项目于2017年9月开工,土方开挖超过600万立方米,体积相当于三座胡夫金字塔。

“江北新区‘地下城’的规划遵循地上+地下一体化综合开发的理念,在全球都属前沿。”龚绪龙评价。

珍惜资源、有序开发、空间留白

未来,城市内建设重大项目几乎都会考虑“地上与地下一体化综合开发”的模式。有人提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城区正在进行城市更新,地面上的建筑不大动,能不能往地下“动脑筋”,打造一些现代配套设施?

“要综合考量。除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现在我们也更多考虑如何地下空间开发如何保护资源,如何更安全、更有韧性、更绿色低碳。”龚绪龙介绍,目前国内外都强调多资源协同利用的原则。我国正在开展地下空间的综合地质调查,并从地质、生态保护、文物保护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地下除了提供空间外,还蕴藏着地质材料、地下水、地热能、生态环境、历史资源等多种资源。开发利用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趋利避害,确保多要素协调,根据地下空间资源的承载能力制定最优的开发利用方案。

去年12月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指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综合实力排名中,江苏省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南京占据第四位。在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方面,2023年,江苏以超过3000万平方米的数据位居全国前列。“在建成区地下空间开发强度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昆山和南京分别为第三和第六位。”龚绪龙进一步解释说,建成区地下开发强度,是建成区内地下空间开发建筑面积与建成区面积之比,地下开发强度越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就越高。

“地下空间是重要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采访中,多位专家反复强调,地下不仅空间资源非常有限,需要有序开发,开发的同时要考虑保护好城市地下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土壤资源、文物遗址等。如果全部明挖开发,海绵城市、生态保护、历史文脉等将不复存在。

“不同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划分标准存在差异,但总体遵循分层利用、由浅入深的原则。”江苏省地调院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许书刚介绍,一般来说,0—15米左右的区域属于浅层地下空间,通常用于开发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以及铺设地下管线等,15—50米的区域属于中层地下空间,主要用于建设地下轨道交通、地下仓储设施等,而50米以下的地下空间,则多用于建设地下科研设施或具有特殊用途的地下空间开发项目。

停车场往地下走,商场地下车库与地下交通枢纽打通等算是合理趋势,但为地下配套地下消防、安全通道、灯光指示、空气和能源系统等,成本更高,保障更难,风险更大。多位规划设计专家谈到,近年来,准备打造地下空间的甲方思维趋同:想占据更多的浅层,铺开来开发。然而无论如何,地下只是地面空间的补充。地下也经不起折腾,每一次破土都必须谨慎,重新开挖的代价太大,不能再走城市空间“摊大饼”的老路。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套全新的体系,有待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过,在现代科技手段下其正变得更加智能化。许书刚介绍,去年9月,江苏省首个全要素地下空间资源信息平台“透明苏州”数智平台,已经作为重大创新成果在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展出。这一项目通过一体化全空间模型集成,地质模型、地下建构筑物地表建筑等城市空间信息实现汇聚。地上地下的各类数据一目了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地下空间的有序开发。

地下空间开发对设计者、建设者,甚至对后续的管理运营方都提出更高要求。地下空间开发是不是深得人心,最终评价者还是人。什么是好的“地下城”?就是人们愿意使用它,甚至被吸引着、不知不觉往地下走。一转弯,拐角就有处咖啡店,偶遇挥手寒暄的友人。走累了,就能找到坐下休憩的长椅。

珍惜资源、有序开发、空间留白,提升品质、舒适度,城市“地下城”才有无远弗届的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黄勇杨易臻王静

摄影朱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