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专家:用好这个“富矿”

上观新闻 2025-01-21 06:31:36

1月17日,中国经济思想文明传承发展研讨会暨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研究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经济思想的传承发展和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展开了深入探讨。大家表示,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经济思想,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新时代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富矿”,起到基石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程霖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经济思想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流淌着千年的智慧与经验,滋养着华夏大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不仅对现代中国的经济崛起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世界经济思想发展和经济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挖掘其中的精华并进行阐发和转化,能够对解决当前现实经济问题、构建中国经济学、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复旦大学周文教授认为,在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发挥新质生产力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最新成果的重要作用,更要让这些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互动、形成合力,通过古为今用和传承创新,提升中国经济学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付明卫研究员介绍了“崇俭抑奢”思想对于现代生产消费理论的重要启示意义。这一思想强调了消费的合理性和生产的可持续性,为当下在消费活动中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了传统智慧的借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建伟教授从“天下大同”和“小康”理想出发,阐述了这些传统理念如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价值导向,强调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理想与现代目标的内在契合性。他认为,这些发源于几千年传统的朴素美好愿望是宝贵思想资源,可以与现代化建设的宏大蓝图结合起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备可行性的发展目标。

东北财经大学庞明川教授分享了关于“两个结合”如何推动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创新的思考。他表示,中国古代在国家干预和市场运行中形成的许多思想观念为现代经济管理提供了有益启示。这些传统观念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创新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路,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关键范畴。

南京审计大学张晓玲教授探讨了从“赈灾备荒”思想到现代社会保障理念的转变,总结了中国在应对社会风险和保障民生方面的智慧传承与创新。她指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借鉴国际经验,更要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实践之中,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张申副研究员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角度探讨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问题,梳理了近代学人关于中国会计学的构建探索。她指出,近代学者对中国传统会计思想有较强认同,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并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能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思想资源,更好地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上海财经大学王昉教授表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存在多方面的契合点。例如,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一些观念,如义利之辨、本末论、奢俭论等,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因素相呼应。她认为,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经济思想在方法论、底层逻辑、基本内涵等多维向度的相互契合,这种契合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裴长洪研究员在总结时指出,当前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建设已迫在眉睫。特别是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进程中,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核心支撑的理论经济学范畴内,亟须下更大的功夫。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照耀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发展道路,坚持通过“两个结合”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使其切实转化为当代经济问题探究以及经济学领域的关键思想源泉与独特民族元素,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筑牢根基。

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和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

0 阅读:13
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

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站上海,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