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医药报
□黄涛
紫苏叶是餐桌上的“常客”,叶片单面或双面呈现紫色的为紫苏,古称桂荏;叶片纯绿色的为白苏,古称荏。《诗经·小雅·巧言》中有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这表现了紫苏的柔美。在汉代枚乘的《七发》中,吴客向楚太子描述饮食之美,讲到了鲜鲤之脍,秋黄之苏,意思就是用秋天的紫苏叶搭配生切鲤鱼片食用。脍是切细的肉片,这种吃法就是人们喜爱紫苏入馔的前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在江浙一带吃螃蟹,好客的主人家总会准备一盏紫苏姜茶让客人喝,并端上一盆漂着紫苏叶的水,让客人洗去手上的腥气。在日韩的料理店,无论吃烤肉还是刺身,也都离不开紫苏叶。因为紫苏的辛香气味对一些昆虫有良好的驱逐效果,并且用紫苏叶包裹肉类可以适当延长肉质腐败的时间,在食用油腻的炙肉或是气味厚重的海鲜时,佐以新鲜紫苏叶碎片,或同紫苏渍菜共食,可以清口解腻。
紫苏叶可以入药,《本草备要》说紫苏:香温散寒,通心利肺,开胃益脾(气香入胃),发汗解肌,和血下气,宽中消痰,祛风定喘,止痛安胎,利大小肠,解鱼蟹毒。紫苏叶有解表散寒、理气宽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头痛、咳嗽、胸腹胀满。紫苏叶也可以用作解暑药,正如宋代诗人方回在其诗《次韵志归十首》中所说:未妨无暑药,熟水紫苏香。《温病条辨》中的成方杏苏散,就是以杏仁与紫苏叶为君,杏仁苦辛温润、宣肺降气,紫苏叶辛苦芳香、解肌发表,并为君药;以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前胡降气化痰、宣肺散风,同为臣药;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杏苏散可以轻宣凉燥、化痰止咳,治疗外感凉燥引起的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苔白脉弦。也就是说,凡感冒轻症,无论是风寒、风热、风燥,皆可用紫苏叶。对于小儿的外感,既可用紫苏叶内服,又可煎汤洗浴。
苏子苏子是紫苏的子,《本草备要》说: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消痰定喘。表弱气虚者忌用叶,肠滑气虚者忌用子。《药品化义》说: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散,降而且散,故专利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以此下气定喘。膈热则痰壅,痰结则闷痛,以此豁痰散结。经云,膻中为上气海,如气郁不舒,及风寒客犯肺经,久遏不散,则邪气与真气相持,致饮食不进,痰嗽发热,似弱非弱,以此清气开郁,大为有效。这是说紫苏子有降气平喘之功。《本草述》说:每言苏子下气之功胜于叶者。盖叶、茎、子俱能和气,但叶则和而散,茎则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其细审之。苏子降气汤就是用于治疗胸膈满闷、痰涎壅盛的方剂;还有三子养亲汤,是用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治疗顽固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等痰壅气逆食滞者。
苏梗苏梗是紫苏的干燥茎,《本草通玄》称其能行气安胎,《得配本草》称其能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圣济总录》中有苏橘汤,可以治疗胸中痞满、腹胀气滞、不思饮食,其中的“苏”就是指苏梗。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