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海新闻1月20日电(唐万青)位于青海省大通县西南部的景阳镇小流域,经过两年的积极治理,逐步形成了“山顶环林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底沟坝穿靴子”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做到了“洪水不下山、泥沙不出沟、暴雨不成灾”,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景阳镇小流域治理涉及大通县景阳镇和长宁镇20个行政村,总投资4499万元,实施了沟道治理、梯田改造、植物措施、人居环境整治、智慧水保等措施。
兴修堤防,河湖岸线更加靓丽。从前,寺沟河道内漂浮物随处可见,河水浑浊不堪,一到雨季河水上涨,淹没部分耕地,对两岸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当地村民苦不堪言。实施沟道治理措施后有效地减少水流对河岸的冲击,维护河岸的稳定,两岸绿化推动小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沿着河道从中咀山村至大寺村前行,蜿蜒如带的仿木桩,层次分明的网箱,刚劲有力的钢混渠,与河道两岸错落有致的景观植物构成一幅美丽画卷,为村镇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村庄整治,水美乡村更加宜居。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根本保障。景阳镇是大通县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担负着维系生态安全,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职责。依托景阳小流域得天独厚的地域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通过村庄生态景观节点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寺沟村作为景阳镇中的一个普通村落,经过治理,村庄的“颜值”一下子变高了,美丽的花灌木,整齐的生态停车场,草木葱茏的生态湿地,配合溢流堰形成水景观,使寺沟村旧貌换新颜,为村内杏花林露营基地等生态旅游项目提供了发展基础。
甘树湾村内休闲小广场、园区步道、景观亭、廊架、五彩的花卉植物……,沿着步道一路向前,丰富的景观将甘树湾村文化公园连成一片,一步一景,景景动人。
升级改造,梯田效益更加显著。寺沟南山区域农田广布,且有青海省引大济湟西干渠为南山片区田间配水,但现状人工梯田设计标准低、田间配套设施不全,田面窄小、土地破碎,田内高低不平,水土流失严重。为解决南山片区水土流失,提高梯田蓄水保土和增产增效能力,满足后期田间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需求,同时助力乡村文旅发展,景阳小流域项目对寺沟南山区域内的人工梯田进行改造,扩大田面宽度、配套完善生产道路和路边排水设施,并布设埂坎植物篱,打造千亩梯田美景。
智慧水保,监测管理更加智能。科技改变生活,重塑工作方式。景阳小流域项目首次实现依托项目建设智慧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目标,建成了青海省大通县景阳沟小流域水力侵蚀监测点,让水保监测工作更智能、更高效、更便捷。该监测点充分利用自动化监测设备、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水土保持智慧监测平台。以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为基础,以数据分析为工具,以法律法规标准为准绳,依托现代物联传感技术,使用前端智能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雨情、水情、泥沙、水质、淤地坝安全、视频信息等运行数据,构建规范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监测监管数据体系,通过模拟展示以及水土流失状况预报预警,实现水土保持监测管理的智能化、规范化、标准化,为淤地坝安全监测、“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一条条小水沟变身清水河扮靓田园风光,一排排花灌木点缀着道路沿线,一个个与水为邻的村庄迎接八方游客,点亮“诗和远方”……翻开景阳镇小流域综合治理画册,一幅幅风光秀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水美乡村新画卷跃然纸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