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等优势,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内河航运作为国内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的关键方式,无疑是重塑经济格局、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内河航运在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中所占比例仍然偏低,这对构建国内大循环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形成了明显阻碍,也不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推进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短期来看,修建运河、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可以起到拉动投资、解决就业、促进消费的作用。长期来看,这有利于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贸易通道,进而依靠低成本和全产业链的优势抢占全球市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激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而,加快河南内河航运建设势在必行。
交通运输部于2024年6月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优化提升全国水运设施网络,推动水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将内河航运作为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之举,前瞻性地规划了内河航运“11246”工程,计划投资1416亿元人民币,谋划47个内河水运项目,并用3至5年时间实现港口货物年吞吐量突破1亿吨、项目投资1000亿元、通航里程达2000公里以上,打造淮河、沙颍河、沱浍河、唐白河4条通江达海集疏运通道,建成周口港、信阳港、漯河港、平顶山港、南阳港、商丘港等6个全国内河水运网中连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现代化港口。
加快河南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版图重塑以及国家战略布局优化,大力释放水运发展潜力,抢占内河航运发展先机,促进枢纽经济实现新的增长点,河南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高质量规划引领内河航运建设,推动上下游共商共建共管。河南省具有便捷联系东中西、顺畅沟通南北方的区位优势。目前,河南省航空、铁路、公路枢纽地位已初步奠定,唯有内河航运尚未形成枢纽地位,河南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且淮河、沙颍河、唐白河、沱浍河等河流具备较好的航运条件,因此具有巨大的内河航运发展潜力。河南应在国家大力倡导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大框架下,根据自身实际,并结合专业机构提出的意见和方案,在借鉴国内外内河航运和港口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全省内河航运一体化建设规划和周口港、信阳港、南阳港、漯河港等港口的总体规划。要与上下游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内河航道、船闸尺度、船舶船型等级标准,实现不同流域内河运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船只在不同流域都能畅通无阻,确保航运资源的充分开发及利用。上下游省份可以设立专门机构,例如河流航行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流域内航道的运行、设计、规划、施工等项目。考虑在利用现有河流的基础上开挖人工运河,将原本互不相通的水系联通,构建内河航道网,提高内河航运的通行能力。
其次,适度超前谋划内河航运相关产业链发展,加快完善水运服务供给体系。内河航运大基建能有效促进造船业的发展,未来或将形成较大的需求缺口,应积极谋划布局造船业的发展,以信阳市淮滨县造船业为例,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优越的招商引资条件,吸引掌握先进造船技术的优秀团队落户淮滨,打造内陆临港船艇装备制造基地,进行货船、客船、游艇、远海钓鱼艇、水上超跑等多样化生产,并可根据客户喜好定制专属化产品,以满足客户的精准需求。随着运河大基建的开展,船舶绿色智能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而目前国内船舶仍以使用传统燃油为主,绿色智能化发展存在不足,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面对新能源船舶市场这块蛋糕,已有多方势力下场,其中,宁德时代于2017年就已经开始探索船舶动力电池技术。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已指明了产业导向,即探索LNG动力、电池动力和甲醇、氢等动力多种技术路线在不同距离、不同装载物运输中的使用场景,推动新能源船舶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河南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加快产学研融合,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船舶智能化发展新动能。加快智能技术及相关智能系统设备研发应用,有效降低船舶驾驶风险及船员劳动强度,加强船舶与船舶之间、船舶与港口之间、港口与港口之间协调沟通效率,提升船舶能效和降低污染排放;推动新一代智能航行船舶技术研发应用,积极开展基于5G网络的“岸基驾控、船端值守”船舶航行新模式研究,进行远程驾驶系统技术的试点示范,探索发展自主航行船舶。加大船员培育力度,鼓励职业培训学校积极开展内河航运驾驶、船舶维修、轮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为河南省跻身航运大省奠定人才基础。鼓励金融机构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完善船舶建造融资平台,开发多样化的船舶抵押贷款,有效降低船舶从业者的融资成本,破解船舶经营主体的资金短缺难题。联合多方势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形成产业聚集,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新的商业模式,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生态。
再次,打造多式联运枢纽,深化交旅融合发展。当前,河南应加快推进国家级多式联运枢纽建设。支持周口打造国家级水陆联运枢纽,加快站场资源空间优化和整合利用,提升多式联运辐射带动和综合承载能力,形成全省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要支撑极。实施周口港中心港区扩容工程,吞吐能力提升至5000万吨以上;建设占地3000亩以上的港口物流园区。加快南阳、信阳内河集装箱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多式联运新兴枢纽。依托平顶山港、漯河港打造大型港口物流园区。鼓励支持三门峡加快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联运中心。支持其他地方建设体现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多式联运枢纽,提升联运辐射能级。加快构建中西部地区陆上跨境和出海物流大通道。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支持各大航运物流公司落户郑州,在河南设立中部地区运营服务中心、陆港基地和大数据管理中心等服务机构,依托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创建多式联运科创中心,不断提升我省国内国际连接能力和辐射能级。加快建设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高效互联共享的区域性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深化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航空电子货运试点建设,完善郑州多式联运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功能。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为重点,聚焦粮食主产区、煤炭能源主通道、千亿级产业集群等领域多式联运需求,加快“公转铁、公转水”步伐,推进全省货物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开辟特色客用水运专线,让游客在体验美好绿色生态的同时感受现代工业的魅力。
最后,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港口,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随着内河航运大基建的发展,周口成为我省面向东南沿海开放的“桥头堡”。周口临港开发区内投资要素齐备,沙颍河黄金航道常年通江达海,区位交通便利,且周口市人力资源充裕,具有巨大的打造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潜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周口港等港口大宗货物运输种类,丰富临港经济产业链,加快完善“公铁水”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和多式联运场站体系,充分挖掘周口港等港口的发展潜力,加快构建“港产城协调、河海联动”总体发展格局,建设集港口作业、航运、口岸通关、保税物流及加工、产业集聚、金融及数字化城市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航运中心,促进新发展格局切实落地生根,使“河南制造”依托水运模式实现在全世界的流通,进而反哺河南高质量发展,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实现港产城三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港口”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运输,城市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港口建设,而是“港口—产业—城市”的融合与互动发展,要大力推动港口发展带动城市发展,吸引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同时,以城市资产的增值来吸引资金,支持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将临港经济区打造成集物流、制造、贸易、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形成以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真正走出一条内河港口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加快河南内河航运建设,是我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一环。高质量规划引领内河航运建设,完善建管运机制,促进物流提质降本增效;适度超前谋划内河航运相关产业链发展,把握消费新场景,抢占新能源船舶等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打造多式联运枢纽,加快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深化交旅融合发展,吸引各类要素聚集;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建立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力补齐河南省内河航运发展短板,坚持强枢纽、畅通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夯实河南省交通区位优势,并加快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优势,从而激发枢纽经济迸发新动能。
(作者:李亚芳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