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王林(化名)近期向新京报记者反映,自己在一年时间里,前后两次持续使用舒适达护敏健龈清新美白牙膏后,口中有明显刺痛感,并出现溃疡,更换牙膏后症状逐步减轻并消失。在网络平台上,亦有很多消费者与她有相似经历。新京报记者通过搜索发现,不仅仅是舒适达这款牙膏,高露洁、舒克、好来、Oral-B等品牌的牙膏,均有消费者反映会引起过敏反应。
牙膏本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每天至少使用两次,可去除牙菌斑、保持口腔卫生和健康。为何有人会因为使用牙膏,出现“辣嘴”、口腔黏膜脱落、口腔溃疡等症状?
“不是某一个品牌的牙膏,而是任何牙膏都有可能引起过敏。随着牙膏中的成分越来越多样,在有效维护口腔健康的同时,一小部分消费者也会出现过敏现象。”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副主任魏攀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口腔黏膜科接诊的患者情况来看,诱发口腔过敏的牙膏成分中,功效性成分占比较多,其次是芳香剂。若消费者怀疑有牙膏不良反应,建议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就诊。
多款知名品牌牙膏产品出现致敏现象
“之前一直没有怀疑是因为牙膏导致的过敏,因为以前也口腔溃疡,用泡腾片冲水喝就管用,但这次失灵了。”王林告诉新京报记者,2024年初,她使用舒适达护敏健龈清新美白牙膏后,嘴里出现开口式溃疡,喝水、吃东西疼,刷牙时格外疼,且以前治疗口腔溃疡的经验失灵,溃疡不但没消下去,反而越来越疼,过了几天后舌头底下长出了一排“小疙瘩”。与此同时,王林爱人的舌尖上也出现了与口腔溃疡类似的情况。在王林爱人的建议下,他们更换了家中的另一款牙膏,用了不到两天,口中疼痛感明显减轻,刷牙时也不会有刺痛感。
半年后当王林再次使用该款牙膏几天后,上述症状又出现了,这时她真正意识到可能与牙膏有关,更换牙膏后不到两天时间,口中的刺痛感明显减轻,“小疙瘩”也不见了。“我到小红书上搜索,发现有很多人有相似经历。现在我还有两支没用完,不敢用了。”王林说道。
新京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看到,2024年,有多名消费者反映使用上述舒适达牙膏后出现过敏现象。其中一名北京消费者称,其于2024年9月15日购买,使用一个月,全家三口均出现严重口腔过敏现象,医生诊断为典型口腔过敏症状。
贵州一名女性消费者在小红书也反映了使用牙膏后过敏的经历。从2024年4月6日开始使用舒适达该款牙膏后出现症状,到2024年6月5日听口腔科医生建议更换牙膏,两个月的时间里,她未曾意识到嘴巴红肿刺痛、长疱与牙膏过敏有关,其间一度当作上火进行治疗。直到更换牙膏,症状消失。此后她又使用该款牙膏,并出现症状,停用后症状消失,她才彻底相信自己是牙膏过敏。在该文的评论中,不少网友跟评也出现了同样的过敏情况。该消费者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她猜测,该款牙膏导致她口腔过敏的可能是因为含氟。
在网络平台上,新京报记者以“牙膏过敏”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反映舒适达护敏健龈清新美白牙膏过敏的较多,除此之外,亦有针对高露洁、舒克、好来、Oral-B、两面针等知名品牌的牙膏产品致敏的反映。如好来(茶倍健)的龙井绿茶香和茉莉白茶两款香型的牙膏,有消费者反映使用后嘴巴内侧泛红或黏膜红肿,停用后症状消失。也有消费者反映,使用海外代购的Oral-Bpro-expert牙膏出现黏膜脱落或舌头麻、牙龈根部疼等症状。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有消费者在使用一个品牌的其中一款牙膏发生口腔过敏后,表示再也不会购买和使用该品牌牙膏。对此,魏攀表示,其实牙膏导致口腔过敏并不是某个品牌的牙膏问题,而是任何牙膏都可能导致口腔过敏。“牙膏致敏,并不代表牙膏质量不行,不是产品质量问题,而是与过敏者的体质或功效牙膏本身的成分等因素相关,公众也不能因为一小部分人的过敏,而对这类牙膏产生恐慌。”魏攀强调道。
企业:已建立监测体系,开展不良反应监测、上报工作
针对是否关注到旗下有牙膏产品致敏的现象、会采取什么措施、牙膏上市前是否会做安全性评估等问题,1月10日,舒适达品牌所属公司赫力昂(中国)回复新京报记者表示,消费者安全是公司的优先关注事项。舒适达牙膏所用的成分均为长期用于口腔护理,且符合中国的安全性、质量和监管标准。在按照产品标签使用的情况下,公司牙膏产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所有舒适达的牙膏在上市前都开展有安全性评估。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公司也正在稳步推进已上市牙膏的完整备案资料的整理工作,这其中就包括了必要的产品检验报告以及安全评价资料,并覆盖口腔刺激性的有关评价。此外,公司已根据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并开展已上市牙膏的不良反应监测、收集和上报工作。
赫力昂(中国)还表示,任何牙膏都有可能存在少数用户无法耐受其中某种成分或配方。如果消费者对牙膏标签中的任一成分过敏,使用后会导致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大部分不适症状会在停用牙膏后得到缓解或好转;若继续使用含致敏成分的牙膏则会导致症状持续或恶化,应及时咨询牙医。因此,公司的牙膏包装会给出成分信息和相关注意事项,例如,公司所有牙膏都标识“使用后如发现任何刺激性症状,请立即停止使用。”等字样。赫力昂(中国)建议受到影响的消费者停止使用该产品,并咨询医生以获得适当的建议和治疗。如消费者已购买相关产品并有任何疑问,可以拨打公司消费者服务热线(400-991-1165),公司将提供支持与协助。
医生:牙膏致敏病例数呈上升趋势
随着新型牙膏的不断上市,牙膏中的成分越来越多,在有效解决口腔问题的同时,一小部分消费者也会出现过敏现象。“作为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口腔黏膜科每年接诊约5万余例来自全国各地的口腔黏膜病患者,其中牙膏导致的接触性口炎患者约两三百例,近几年有上升趋势。”魏攀介绍,该数量的上升,也与医务人员、患者对牙膏过敏认识的提升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患者可能并未意识到牙膏也可能会引起口腔过敏。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是国家药监局牙膏不良反应监测点试点单位,建立了“北大口腔牙膏不良反应监测上报工作群”,针对日常监测到的牙膏不良反应会形成报告向药监部门进行报告,持续为牙膏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消费者安全用牙膏。
从接诊患者的情况来看,抗牙本质敏感的功效型牙膏引发过敏的情况最多,主要是因为这类牙膏对于抗牙本质敏感效果不错,在人群中使用比较多,加上年轻女性对于口腔问题比较重视,对于过敏原刺激又比较敏感,导致使用抗牙本质敏感牙膏致敏的情况较多。
“国外一些皮肤科的研究队列发现,牙膏中容易引起过敏的成分以芳香剂、防腐剂居多,过敏的情况以唇炎居多,如唇部脱屑、皲裂等。而国内在口腔黏膜科就诊的患者以接触性口炎居多,过敏症状也会相对较重一些。”魏攀表示,牙膏中的成分复杂,包括摩擦剂、防腐剂、芳香剂等,科室监测到的牙膏过敏病例中,最多的是含锡化合物的过敏,其次还有肉桂醇等芳香剂。主要是因为很多功效性牙膏对防龋、缓解牙龈红肿、抗牙本质敏感等效果不错,在人群中使用比较多,加上年轻女性对口腔问题比较重视,对于过敏原刺激又比较敏感,导致少数消费者使用后出现口腔过敏现象。
“回顾性统计发现,患者出现过敏症状,最短是在使用牙膏一两周后,还有些患者最长是在使用牙膏8-10个月后才出现症状。此外,有些患者是在改变牙膏使用方式后出现的过敏,如有些患者可能把牙膏当药一样涂抹在牙齿表面,导致接触牙膏时间变长,浓度变高,出现了过敏。”魏攀表示,牙膏导致的过敏,常见症状有嘴唇内侧或牙龈、舌部出现充血红肿、黏膜上皮剥脱,更严重的会出现溃疡、持续性麻涩感、疼痛等。如果更换牙膏后出现症状,停用牙膏后症状消失,再次使用时症状又出现,很大可能就是牙膏过敏。最明确的标准就是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测试。
医生如何确定患者是牙膏导致过敏?对此,魏攀表示,在接诊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时,医生会询问近期是否有更换牙膏,以及牙膏使用情况等。一旦发现可能因牙膏过敏,会针对牙膏中的可能致敏的相关成分进行过敏原测试,以此确定是对哪种成分过敏。
如果发现牙膏导致的口腔过敏,该如何应对?魏攀表示,症状比较轻,只是出现麻涩感、灼烧感,或黏膜上皮稍微有点水肿剥脱,基本停用牙膏后,一周内可以很快恢复。但如果出现了口腔黏膜充血、溃疡等比较严重的表现,除了停用牙膏外,还会酌情用一些抗过敏口服药,再加上局部的促进黏膜愈合、抗炎的一些药物治疗,加快愈合。
“如果近期在更换牙膏后出现症状,怀疑与牙膏有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医院就诊,做过敏原相关检测。目前很多口腔医院和综合医院的皮肤科都在开展过敏原检测。”魏攀提醒消费者,经过敏原测试后确定了引起过敏的成分后,在选购牙膏时尽量避免含有该成分的牙膏。
监测:牙膏不良反应报告遵循“可疑即报”原则
随着功能型牙膏产品的不断上市,牙膏成分中的香味剂和功能性成分种类不断扩展,其安全性也引起监管部门的日益重视。
2021年1月1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牙膏参照该条例有关普通化妆品的规定进行管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将风险监测成员单位涵盖牙膏领域。各风险监测成员单位围绕牙膏产品的风险,结合口腔临床及检测经验,洞察牙膏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为国家药监局进行牙膏科学监管、保障消费者使用安全提供重要依据。在牙膏安全性监管方面也进一步规范,要求牙膏产品按照国家药监部门规定进行产品备案后,方可上市销售或进口。
全国口腔医疗机构均有责任和义务报告发现或获知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向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发现或获知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并配合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调查。
2023年3月16日,国家市场监管局发布《牙膏监督管理办法》,并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关于牙膏监管的专门法规。该《办法》提出,牙膏不良反应报告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牙膏生产经营者、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的要求,开展牙膏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境外牙膏备案人应当指定我国境内的企业法人作为境内责任人办理备案,协助开展牙膏不良反应监测、实施产品召回,并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监测、报告牙膏不良反应的,依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处理。
不过,与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相比,牙膏不良反应监测多方面工作尚需完善。
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国家药监局药物警戒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的朱盈等四人在《中国药物警戒》2024年2月刊发表的《新法规体系下我国牙膏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分析与思考》中提及,目前我国牙膏备案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主体报告意识还需要加强、监测人员监测水平还需提高、牙膏产品信息查询还不够便捷、公众对牙膏不良反应的认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各相关方应当加强对新法规的理解和落实,加强报告单位及监测机构能力建设、加强新法规宣贯与监测技术指导、加强牙膏不良反应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牙膏不良反应知识宣传,从而保障消费者的使用安全。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发现因牙膏而过敏,该如何做?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20年8月发布《化妆品不良反应知识50问》,其中明确,消费者可以与化妆品标签上标示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或者化妆品经营者联系,告知其怀疑使用化妆品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消费者如果去医疗机构就诊,可以通过该医疗机构报告不良反应。消费者也可以向当地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或者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可能与使用牙膏有关的不良反应。而牙膏参照普通化妆品进行管理,因此亦可按照上述方式报告。
牙膏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各方主体都能切实履行自身的责任义务,才能真正实现消费者安全使用牙膏的有效保护。魏攀表示,目前我国已发布化妆品不良反应有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希望未来也能针对牙膏不良反应建立标准化的治疗诊断标准及各类分则,明确牙膏都有哪些不良反应,针对每一类不良反应该如何诊断、治疗等。
新京报记者王卡拉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