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每年1月是“国际宫颈癌关注月”。1月19日,在“消除宫颈癌,护她春常在”大默无限宫颈癌关注月特别活动上,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副会长王临虹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医学中心主任薛凤霞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副主任谭先杰教授,就宫颈癌的三级预防策略、宫颈癌的创新治疗格局和宫颈癌患者的社会关怀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呼吁社会各界紧密合作,从预防、筛查、治疗全流程守护中国女性健康,共筑“消除宫颈癌”的可期未来。
宫颈癌是中国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在宫颈癌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估计新发宫颈癌15.07万例,死亡5.57万例,约有50%的宫颈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标准放化疗方案后的5年总生存率仅为66%,治疗失败的风险随疾病进展而增加。
作为首批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的194个国家之一,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宫颈癌防治服务体系,在该战略实行的五年间,我国宫颈癌防控体系已获得长足的进展。但在现有的成绩之上,国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及目标。2023年印发的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中明确规定,到2025年,试点推广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服务;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5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到2030年,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70%。因此如何更进一步,“消除宫颈癌,护她春常在”,也成为了新的重要议题。
“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子宫颈癌的主要原因。”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副会长王临虹教授指出,HPV疫苗接种不仅是预防HPV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控HPV感染相关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其可从源头预防病毒感染,阻断后续病变。目前,中国9-45岁的适龄女性均可按需接种HPV疫苗来进行保护。未来需结合不同年龄段女性的需求,制定更精准的防控策略,对年轻女性强调HPV疫苗接种,对适龄妇女则优化宫颈癌筛查方案,实现一级与二级预防的有机结合。
“如要消除宫颈癌,需在现有机制上进行创新,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一站式’地进行宫颈癌的预防与管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医学中心主任薛凤霞教授指出,在传统的职能分配中,各个省市的疾控中心负责疫苗的统筹规划,分配到社区进行接种;二级防控中的筛查则多数在妇幼保健院进行;筛查后的治疗在各地医院、医疗机构中开展,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防筛治的脱节。因此通过建设HPV疫苗接种及宫颈癌病变一体化门诊,可以将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筛查-诊断-治疗-管理等流程进行整合,形成宫颈癌的三级预防闭环,为适龄女性提供良好的就医体验。
“宫颈癌治疗中,手术不是唯一方案,放射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免疫治疗的问世为宫颈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其与传统放化疗的联合应用提升了局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治愈希望。”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副主任谭先杰教授希望这些信息能传递给更多公众,减少恐惧,带来更多积极治疗的动力。
“作为医生,我们能救治的患者是有限的。但通过疾病科普,让更多人掌握宫颈癌的医学常识,识别疾病早期病症,从而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我们能影响的患者就是‘无限’的。”谭先杰教授相信,治疗的进步伴随科普的推广,一定能合力提升宫颈癌诊疗水平及患者预后,助推“消除宫颈癌”目标早日实现。
新京报记者王卡拉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