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包括“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在内的五个“必须统筹”。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指出,五个“必须统筹”是做好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论,明确“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眼下正值江苏省两会召开,人民网推出“动能转换开新局”系列访谈栏目,本期访谈对象是江苏省人大代表,宿迁市泗洪县委副书记、县长耿晓云。以下是访谈内容:
人民网:2024年,请问泗洪县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耿晓云:过去的一年,泗洪与省市一道承压续稳、克难求成,以奋斗之笔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百强县排名稳步上升,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入选城镇化潜力地区国家级试点,烟火与繁华并存的泗洪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一直以来,泗洪坚持用好“因地制宜”方法论,把抓好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县之要,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向“绿”而进。“先立后破”壮大传统产业“家底”,2024年实施技改项目35个、总金额近16亿元,一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转化应用到生产线,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和传统产业实现有机融合,功能性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成为全县第三个百亿级产业。
与此同时,谋“新”重“质”抢抓未来产业赛道,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绿色储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较2023年提高3.7个百分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省星级上云企业104家,新质生产力正在泗洪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人民网: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泗洪县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有哪些新的打算?
耿晓云: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必须统筹”要求,按照省委明确的“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部署任务,以战略定力、长远眼光、治理智慧,因时因地把握好稳与进、守正与创新、立与破的逻辑关系,在“稳”上强支撑、在“进”上强根基、在“立”上强预期,确保在“十四五”收官决战之年,交出一份“实现五个转变”的优秀答卷。
一是锚定多作贡献,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增速追赶”向“总量赶超”转变。始终坚持奔跑实干、奋勇争先,在超前完成GDP增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5项“十四五”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的基础上,继续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效率抓好各项工作,力争年内主要指标增幅比肩苏北最高水平、快于全市平均,地区生产总值再跨一个百亿级台阶、未来三年总量挺进全国百强、跨过千亿大关。
二是聚焦量质齐升,加快实现产业价值由“规模积累”向“量质齐升”转变。深度融入全市“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抓实增量带动、存量提优,实施主导产业攻坚行动,全年招引亿元项目120个以上,机电装备、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全部培育为百亿级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年前的2.4倍。全力拼抢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新兴领域,竞逐万亿新蓝海,力争工业开票销售收入破千亿。
三是突出统筹兼顾,加快实现城乡建设由“二元结构”向“融通并进”转变。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系统推进城乡产业共荣、设施共用、服务共享、资源共配、生态共治,新培育省级和美乡村21个、特色田园乡村2个,推动城市更有温度、乡村更有回忆、生活更有滋味。持续夯实绿色根基,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完成成子湖“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贯通“百里湖湾”环湖大道,定格水之灵动、绿之清丽的城乡画卷。
四是围绕破题出圈,加快实现改革开放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锚定“最富活力改革试验区”定位,传承“春到上塘”精神,接续抓好29个“国省字头”改革试点任务落实。高水平推进“三网合一”,链接长三角优质资源,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0.15个百分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高层次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持续放大生态特色,拓宽“金山银山”变现路径,为全国贡献更多泗洪版点绿成金“好路子”。
五是紧盯群众期盼,加快实现供给保障由“民生七有”向“民生七优”转变。把80%以上的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高质量办好80项重点民生实事,加大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方面供给,让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纵深推进“创赢泗洪”创业富民行动,加快全民创业“一街一园”建设,用专业力量助力创业梦想,扶持自主创业项目4000个以上。始终倾听民意、回应民声、排解民忧,群众合理诉求办结率98%以上,为最弱势的群体提供最暖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