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往复,文化与旅游始终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投射。
回顾2024年,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更多充实人们的生活,旅游消费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这一年,江苏不断通过创新政策举措、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实践,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行稳致远,文旅市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韧性,向着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迈出新的步伐。
政策叠加,助推市场持续回升向好
景区夜间“烟火气”升腾、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入境旅游热度居高不下、“宝藏小城”持续“出圈”……2024年,我省传统热门旅游地区人潮涌动、新的网红目的地不断涌现,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回升向好。这些令人振奋的场景,离不开系列政策引导和消费促进的大力推动。
《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引导省直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支持省内各地博物馆开发夜游项目、鼓励企业参与开发文创产品;《江苏省提升入境旅游便捷性体验感政策措施》聚焦境外游客的关切问题提出多条具体措施;《关于促进全省营业性演出市场规范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17条政策措施放大“演出+效应”……为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4年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相关部门就营业性演出、夜间文旅消费、入境旅游等方面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放大存量和增量政策效应,努力以扩大文旅消费带动社会消费增量,在经济大省挑大梁中展现文旅担当。
以《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例,该项政策出台后的首个国庆假期,全省有92家博物馆延长了开放时间。其中,35家推出夜游活动。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观众接待量同比分别增长12.9%、12%,文创等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6%、51%。目前已有9个设区市跟进推出相关政策举措,鼓励更多文旅场所推出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夜游项目,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如潮好评。
与此同时,省文化和旅游厅调剂安排6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各地扩大文旅消费服务,并联合相关部门推出“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组织525个重点文旅项目集中签约、总授信805.56亿元,苏州环城河水上游船、常熟博物馆设备、连云港游艇俱乐部船艇和常州游乐设施及水世界更新等4个文旅领域设备更新项目获3915万元首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
高位推动下,全省各地以服务消费为抓手,打造了一批多样化、品质化、数字化的文旅产品,不断释放“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牵引内需的潜力。2024年,全省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4家,连云港连岛创成5A级景区,苏州东太湖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滨湖片区、老新浦风情街区、天仙缘景区、环明月湖文旅商圈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总数分别增至26家、10家、16家,均保持全国第一。
连云港连岛景区在去年年初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赶海、玩沙、度假项目成为游客体验江苏海洋文化的热门选择。眼下虽已进入严冬,但景区创新推出赶海拾贝、看日出等特色活动,仍然受到不少游客的青睐。连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刚表示,近年来,景区举办了各类赛事和特色活动,推动海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还开通了与西连岛的公交专线,让游客一站式到渔村吃海鲜、体验民俗文化,促进景村融合发展。
近两年,“科技+旅游”“音乐+旅游”“赛事+旅游”等新玩法蔚然成风,游客的需求也愈发多元。以“科技+旅游”为例,去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无锡拈花湾、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景区、“二分明月忆扬州”夜游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南钢、省智慧文旅平台“行业大脑”获评全国文旅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下扬州”平台提升适老化智能服务获评全国智慧旅游适老化典型案例。这些项目展现了全省文旅领域的“数智蝶变”,不但为游客带来了新体验,更全面提升了文旅领域数字化管理运营水平。近期打造的苏州“拙政问雅”、徐州“彭城风华”、宿迁“皂河寻梦”、昆山“只此周庄”、东台“天仙缘”等沉浸式文旅体验新空间,一经推出就立刻成为众多游客“种草打卡”的新晋网红,更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上掀起一波新流量。
工业旅游插上科技的翅膀,更是催生出蓬勃发展的无限可能。通过空气成像触摸屏,即可自由选择查看生产全流程画面、运营数据和AI场景,了解人工智能在南钢的全场景应用;戴上VR眼镜,乘坐云上天车培训仿真器,即可化身一名天车操作人员搬运钢材……在南钢“数字工厂”,一系列丰富的体验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数字化让南钢走出了一条更有吸引力的发展道路,帮助南钢打造了“可见、可感、可体验、可触摸”的新玩法,可以让游客直观感受到南钢“向新向质向未来”的生动实践。
2024年,演唱会经济着实成为江苏文旅消费新亮点。全省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各类大型演唱会、音乐节让更多歌迷“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据统计,去年我省审批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超过30万场次,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472场次,演出数量和观演人数均居全国第2位。大麦网数据显示,江苏2024年观演人次近370万,同比增长超过50%,票房收入23亿元,同比几乎翻一番。南京、苏州城市演出票房稳居全国前十;常州太湖湾音乐节、长荡湖·超级芒禾音乐节,分别位居全国音乐节票房第一和第四。促进全省营业性演出市场规范繁荣发展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在深化审批改革、规范退票机制,引进更多国内外高质量精彩演出项目,进一步创新业态、丰富场景,在优化“演出+旅游+消费”的新发展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赋能江苏演出经济持续放大带动消费“吸金”、带热话题“吸粉”、带货产品“吸睛”的综合效应。
为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2024年,我省还举办了贯穿全年的文旅消费推广季,累计曝光人次14.4亿、带动直接消费金额193.72亿元;首次以“陌上春华·入画境”“乡间夏夜·寻清凉”“田家秋收·揽丰景”“农家冬趣·游购乐”四季主题举办乡村旅游节,9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此外,我省还创新推出了“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盐城、邳州、连云港、南通、泰州前5站日均接待观众超1.4万人次,在连云港市创下4.2万人次全省博物馆单日接待量最高纪录,累计文创产品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冰箱贴、苏州博物馆的毛绒玩具“吴王夫差胖宝剑”、大闸蟹“蟹青青”“蟹黄黄”等多款文创产品成为“出圈爆款”,供不应求。
通过政策引导和消费促进“组合拳”,全省文旅市场持续升温。2024年,全省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201.49亿元、增长15.56%,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04%、提高0.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创作出新,推进文化供给丰富多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伴随琅琅读书声,小镇生活拉开了序幕。现代淮剧《小镇》,剧本取材改编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耐人深思的故事。剧本历时10年时间创作而成,前后修改13次,自2014年8月首演以来,剧目不断走向成熟完美,并入选全国演出市场双效统一优秀演出项目。
改编、表演、交流……这样的文化创作在江苏大地不断发生,并勃发无限生机。在江苏,文旅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明显拉动经济增长,更能够通过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和实践案例,让发展成果更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充实群众精神力量。
身处这片文化的沃土,艺术创作的“江苏现象”层出不穷。就拿2024年来说,我省持续优化艺术创作生态,深入实施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资助优秀剧目17部,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锡剧《一只古董碗》、杂技《炼——倒立技巧》等7部作品入选全国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扶持计划,3部作品新纳入文化和旅游部舞台艺术创作三年行动计划,20多部作品入选国家各类展演活动,成功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中国昆剧艺术节、全国民族器乐展演活动。组织“水韵江苏”主题美术创作,面向全国构建“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镌印风尚”美术书法品牌活动体系,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我省中国画和版画两个艺术门类入选作品数量均居全国第二,创历史最好成绩;在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中,我省入选和获奖作品数量都是名列前茅。
2024年9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其间通过全国戏曲演员会演(净行、丑行)、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员优秀剧目邀请展演、“天下第一团”戏曲音乐创作传习班等系列活动,共演出5台大戏台、21场折子戏,涉及22个剧种,演职人员超3000人。为让戏曲融入生活,百戏盛典还推出了“看百戏、游江苏”戏曲之旅、戏曲百戏博物馆主题展、百戏国潮风韵、戏曲对话等延伸活动,促进文旅业态融合、模式创新。
与饮食一样,人们对文化大餐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从兜底“有没有、缺不缺”到关注“好不好、精不精”,2024年,我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迁,持续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一方面,促进“双千计划”提质增效,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累计开展文化活动5万余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累计线上服务超3400万人次,徐州曹家班、泰州湖润艺术团、宿迁钱杆舞艺术团获评全国“百团汇演”优秀团队。另一方面,创新“送戏下乡”方法机制,省级“送戏下乡”扶持范围扩大到全省所有乡镇,建立省级优秀剧(节)目库,全年演出场次增至4308场、带动各地演出超1.6万场。
2024年12月14日,江南寒意弥漫,常州市新北区魏村街道广场上却人声鼎沸,乡亲们正在等待滑稽戏《时来“孕”转》的上演。“2024年我们团一共下乡演出40余场,平均每月三四场。”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张怡喜气洋洋地说。
与此同时,我省还创新实施“家门口看大展”“家门口赏好戏”“家门口享非遗”等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系列活动,举办省美术馆典藏名家书画巡展、“水韵江苏·精彩非遗”展示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是推进文化创作供给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2024年,我省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兴化草堰港遗址、苏州东山村和常州寺墩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兴化草堰港遗址是目前发现的里下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7200年左右,遗址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钻木取火器,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让远古人类“钻木取火”的故事得到了生动的实证再现。江苏全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省文物复查率94.4%、新发现文物点1168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盘库建档全省导入藏品总数占比近90%。同时,我省推出“新四军东进北上”“运载千秋”等首批10条文物主题游径,5个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兴化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馆藏革命文物全国联展巡展。
博物馆则越来越有“看头”。白天,参观“定州——九州咽喉”“荆州——千里江陵”两场展览,看吴文化博物馆从讲述吴地文化到展现中华文明的实践;入夜,赴悦读沙龙之约,与专家学者围绕展览主题面对面交流,了解展览及文物背后的故事……过去一年,苏州吴文化博物馆热度颇高,游客争相打卡。放眼全省,2024年,全省备案博物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增至362家、26家,其中吴文化博物馆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5个项目获国家“博物馆里读中国”主题展览推介,南京博物院“无尽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梦华东京”等精品展览广受好评。
2024年,我省还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遴选推出首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71项、非遗创意空间24个,有4家单位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秦淮灯彩、桃花坞木版年画、泰伯庙会列入“春节”成功申遗,我省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增至12项,保持全国第一。
融合走深,彰显“水韵江苏”品牌魅力
好产品带来好体验,好体验形成好口碑,好口碑塑造好品牌,好品牌带来好发展。在“水韵江苏”文旅品牌下,2024年,全省坚持守正与创新,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业态创新,不断拓展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江苏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江河湖海造就了类型齐全、“水韵”突出、遗存丰富、文脉绵长的江苏文旅资源。“十四五”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相继出台了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6个实施方案,有力有序推进“两廊两带两区”建设。
2024年,我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全省“两廊两带两区”建设,打造全域可游魅力空间。同时制定出台旅游景区、度假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传统景点景区迭代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苏州开弦弓村、盐城恒北村获评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春节将至,盐城市大丰区恒北村的年味愈发浓郁,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采摘、泡汤、体验民俗,感受“希望田野上的诗和远方”。恒北村党委书记李晓霞介绍,恒北村以生态果园为背景,按照“绿色、生态、宜居、宜旅”设计理念,构建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的美丽村庄。依托万亩梨园,先后建成了梨园风光主题公园、恒北果品苑等乡村旅游景点,并配套建设恒北本场人酒店、原乡温泉度假酒店、精品民宿等食宿设施,将小村打造成为“春赏花,夏沐绿,秋摘果,冬泡泉”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再将视线拉远,尝试不一样的风景。比如,在《虎丘秘境》沉浸式VR体验中探寻苏州园林的古韵今风,在无锡清名桥乘坐eVTOL空中纵览运河风光,在宿迁朱海休闲运动小镇垂钓、露营亲近自然……2024年,我省持续推进“+旅游”融合业态发展,推进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旅游演艺、游轮旅游、低空旅游等“+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策划开辟“太湖揽胜”水上旅游、“水韵江苏”旅游专列、“自在驾游”房车露营等新场景。过去一年,全省等级旅游民宿增至80家,南通“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兴化“放大垛田‘双遗产’效应”分别入选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优秀案例,“长江传奇”、“常享游”、黄(渤)海旅游1号公路等3个项目获评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进入“四九天”里,冬日的南京幕燕滨江风光带虽是凉风清冽,却欢声笑语不绝。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长江之恋”游轮缓缓驶离南京五马渡游轮码头,载着近千名游客驶向浩渺开阔的漫漫长江。就在2021年,南京首艘滨江游轮“长江传奇”面世,3年来累计安全运营1640航次,服务近40万人次,节假日常常一票难求。为满足更多游客需求,体量更大、功能更全的“长江之恋”于2024年10月31日正式启航。“长江之恋”游轮航程约2小时,将南京长江大桥、浦口码头、阅江楼、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知名景点串珠成链,游轮还设有餐饮包间、婚宴大厅、模拟体验舱等功能空间,成为市民游客感受长江南京段魅力的绝佳载体。
滚滚东流的长江,贯穿南北的运河,一横一纵,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水韵江苏”的文化坐标轴。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我省高质量建设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成功举办第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近13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近5亿人次。组织举办长江文化节,加大“运河百景”“长江百景”和《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长江春色图》宣传推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3年来吸引观众超千万,我省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江苏,体验美的风光、美的味道、美的人文、美的生活,收获美的发现,去年,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扩大“水韵江苏”品牌影响力。去年全年,江苏旅游广告在央视和重要高铁站曝光超20亿人次,“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融媒体栏目第二季收视率排名全国前列。
除了国内游客纷纷来苏,入境游客同样青睐这方水土。在入境旅游持续火热的当下,我省坚持建好用好全球传播中心和旅游推广中心,以“流动的文明”“东方美学生活”等为主题组织赴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旅资源推介。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海外社交媒体@VisitJiangsu瞄准境外游客来苏旅行关切点,及时发布资讯推送,目前,@VisitJiangsu在Facebook、Instagram、X(原Twitter)、YouTube和TikTok五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累计粉丝量已超过300万,在2024年11期全国省级文旅综合国际传播力指数排行榜中,我省10次位列全国前三。2024年12月30日,禄口国际机场“水韵江苏”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完毕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我省加快国际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高入境旅游服务水平的创新探索。中心共分为形象展示、人工接待、自助服务、文创展示和休息等待等五个区域,服务内容涵盖旅游咨询、在线预约、导游导览、手机卡申办、手机支付指南等。除此之外,我省优化入境旅游支付环境,抓住我国扩大过境免签范围、延长逗留时间的契机,提升入境旅游便捷度体验感,让外国游客“来苏”更愿意“留苏”。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去年1—11月,全省共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34.8万人次,同比增长81.6%;实现外汇收入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8%。
守牢底线,着力营造安全有序环境
文旅发展,安全是底线。过去一年,我省围绕推进文旅领域治理现代化,一手抓市场监管、一手抓服务优化,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去年6月以来,省文旅厅联合省消防救援队组织开展全省文旅行业消防安全岗位练兵活动,突出重点场所,结合实际全面分析研判安全生产风险,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管控,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系列措施之下,过去一年,全省文旅领域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有了安全的发展环境,服务也需不断升级,我省的解决方案是强化全链条监管。过去一年,全省持续优化文旅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推动全部行政许可事项“一网通办”和开办歌舞娱乐场所“一件事”落实,建立省级层面节庆活动综合协同监管工作机制、相关经验获文旅部向全国推广。在优化行政审批的同时,加强信用监管、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实施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提质行动,“多元数据省域共享”“数字化治理”分别获评全国“数据要素×”典型案例、文旅领域改革创新二十佳案例。
为进一步完善全省文化市场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推进包容审慎执法,更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印发了《江苏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有效保障行政处罚裁量权合法行使,提高综合执法质量和效能,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如果你仔细观察,江苏文旅场所的精细化服务正在不断提升。从省级层面来看,鼓励各地推出富有温度、善待游客的服务举措,镇江西津渡中央休闲区等10家单位入选江苏省文旅领域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项目,花果山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总数增至6家、全国第一,我省旅游公共服务经验在全国推广。针对老幼群体等,实施全龄友好服务提升工程,让境内外游客乐享“苏心游”。
新的一年,展望未来,江苏文旅将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干字当头,深化文旅领域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营造更加安全有序的文旅市场环境,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以文旅高质量发展实绩实效,助力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