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严钰琳记者张帆
“探头移动速度小于50mm/s,角度3°至5°,力度控制在2-5N之间……”1月21日,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北车辆段检修车间,探伤工陆佳明半蹲在地,左手握着探头反复移动,右手放在探伤仪上准备时刻调节灵敏度,双眼紧紧盯着探伤仪显示屏上的波形变化,不放过一条可疑裂纹。
杭州北车辆段乔司检修车间,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车“医院”,经历了上万公里“长途跋涉”的货运列车将在这里接受各科“医生”的全方位体检。仅火车身上的一条“腿”——轮对,就要经过门诊医生、关节科医生、外科医生、影像科医生、整形科医生等二十余名货车“医生”的专项检查诊疗,才能组装复位,整装出发。
陆佳明是一名90后,一名“从医”10年的资深影像科医生,他负责轮对超声波手工复探检查,这一过程就像医院给病人做“B超”,但检测要求更高。
上午九时许,经过微机控制超声波探伤机初步诊断后的一条轮对来到了陆佳明的工位上,在刚才的检查中,这条轮对被检查出轮座镶入部外侧疑似裂纹。陆佳明核对完轮对信息无误后,均匀地抹上耦合剂,划下起始标记,拿起探头为轮对做体检。随着探头的滑动,只见显示屏上波形上下不断“跳动”变化。根据多年的检修经验,陆佳明立即就判断这不是轮对裂纹。
“我一开始干的时候连探头都拿不稳,总是掉落,眼睛也经常只能顾着手里移动,而忘记盯屏幕上的波形变化。”10多分钟过去了,经过陆佳明反复检查核实,最终判断该条轮对并无裂纹,签下“合格”章后将它送往下一间“整形科室”。“异常波形总是稍纵即逝,只能多花时间练习,唯手熟尔,只有做到眼睛要比裂纹尖,心思要比裂纹细,这样才能在伤波出现时,一眼辨别。”
根据显示屏中超声波的衰减程度判断轮对内部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状,这是探伤工安身立命的根本。10年来日复一日探伤累计10000余条积累下来的手感,让陆佳明从拿不稳探头、找不到裂纹波的初出茅庐,成长为有一手绝活的技术“大拿”。凭着这份经验手感,陆佳明参加2024年集团公司货车检修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无损检测员个人全能第一名,参加国铁集团比赛获得个人综合成绩第三名。近年来,陆佳明和班组同事共发现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重大裂纹16条,较大裂纹故障134条,一般典型故障465起。
从一条轮对收入到支出,探伤作业是轮对检修至关重要的一环。轮轴探伤班工长茹凯明介绍:“哪怕是0.5毫米的细微裂纹都会影响货车运行。”
春运以来,轮轴探伤作业量明显加大,轮轴探伤班每天需要手工复探轮对超250条,平均每位探伤工每天需要探伤60多条,轮对交验合格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