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科学家搞科研、做学徒,“双进入”帮助杨浦高中生们找到心中所爱

上观新闻 2025-01-21 20:36:41

带着课题与高校专家老师“对话”交流,走近院士、走进高校开展科创活动,跟随科学家搞科研做学徒——这样珍贵的学习体验,杨浦的高中生“唾手可得”。

上周末,杨浦少科站里一片欢腾气象,第十四届杨浦区“双进入”学员结业典礼在这里举行,43名高中生接过导师亲笔签名的“经历证书”,为自己历时一年的研究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现问题,通过专家导师的点拨后,主动探寻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参加“双进入”探究活动的学员们最大的感受。在大学的氛围中自由地研究课题,在质疑中不断修改自己的创意,科技创新的小火花在这里不断被激发。

拥有众多高校资源的杨浦区,为高中生们开拓了与众不同的“通道”,探索高中与高校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于2010年策划组织了“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及高校开展科研探究活动”,活动到今年已整整走过了14年。

14年间,一批批的高中生的创意被发现并被给予悉心指导,一个个年轻人因此找到“心中所爱”,走上了自己热爱的科创之路。

走进高校亲身感受科研氛围

去年1月上旬,第14届活动启动。活动启动之后,来自全区13所高中推荐的145名学生成为活动的预备学员。通过1月-3月开展的“通识教育”“科学素养考察”“双向面谈”“试带教”等过程,共有43位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又有自己科技创意想法的优秀高中生成为了本届活动的正式成员。活动期间,杨浦区少科站邀请了专家为学员们进行了科创立项、论文撰写及展示交流等内容的科学素养提升讲座。

从4月起,在全市20个高校探究基地,学员们开始了历时大半年的、比较完整的科研体验过程。带教他们的专家导师们就课题的选题准备、科研的方式方法、成果的撰写展示等方面进行了全程指导。“褚君浩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实验室、“陶瑞宝院士团队”复旦大学物理系、“王红阳院士团队”肝胆肿瘤精准诊疗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这43位高中生利用业余时间走进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在导师的带领下完成了自己发现的课题。

来自杨浦高级中学的李舟翔在“褚君浩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研究室带教老师沈宏教研员的带领下,完成了《抽纸过程中的动态力研究及抽纸盒的优化设计》这一课题。他的课题优化设计了抽纸盒的各项参数,制作了改良的抽纸盒,有效地提升了抽纸的顺畅性和使用体验。他说:“在‘双进入’探究活动中,我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以及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我有幸使用了许多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来进行实验,也体会到了科研工作者们在科研过程中的严谨态度。”

衔接高中大学打破评价壁垒

现就读于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在读博士王屹林,曾是第六届“双进入”庄松林院士团队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光电信息实验中心的成员。在这次“毕业典礼”上,他作为历届学院的代表,讲述了自己在“双进入”活动中成长的故事——他正是从这里起步,开启了自己科研的道路。

在加入庄松林院士团队之前,王屹林一直以为自己将来会学习计算机专业。但在和团队的老师有了一次交流之后,他被团队的研究方向深深吸引。在回家的路上,他开始构思自己的选题。爸爸的一句“今天天太热了”让他有了灵感,结合当时看到的新闻,他找到了自己的课题:“能不能研究一个防止孩子被锁在车里的小仪器呢?”由此,王屹林在“庄松林院士团队”开启了电子专业的学习。

也是从这里开始,他确定了自己对电子专业的热爱:从上海海洋大学电气专业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我在高中的时候进入了团队做课题,发现电子才是我的热爱,并且被大学的科研氛围所深深吸引。最终在高考时,我所填的专业全部是电子相关的,之后读研、读博士,一直读到了现在。我想,我未来的工作也应该会和这方面有关。”王屹林对学弟学妹们说,当年的一颗“种子”,在自己的心中生根发芽,希望未来的他们也能和他一样,追逐自己的梦想。

“双进入”探究活动举办十年来,很多和王屹林一样的高中生通过这个平台提前走进高校,跟随科学家搞科研,提升了科学素养,锻造了科学精神。作为上海市科技创新教育的优质品牌活动,“双进入”充分运用杨浦高校聚集的优质资源,立足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壁垒,打破常规评价规则,不再唯结果论。“看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孩子认真参与每个环节,享受过程中的成长。”杨浦区少科站站长陈始佳介绍说。

0 阅读:6
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

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站上海,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