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黄河口44|邵桥地雷战

齐鲁晚报 2025-01-21 22:02:33

抗日战争时期,牛庄地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村村组织民兵基干队,配合主力部队,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1943年10月下旬的一天,正在车里村组织民兵训练的区武委会主任齐守法同志,接到广北县武委会主任高峰同志的一封紧急密信,信中写道:“今天傍晚,有一股‘扫荡’失败的日军、汉奸将从大宋向南,路过邵桥逃回炮楼,命令你马上伏击。”

看完了信,齐守法同志立即找来正在场院里给民兵上军事课的联防副指导员、辛集村民兵队长张富汉同志商议。张富汉那时只有十九岁,长得五大三粗;他性情刚直,做事粗中有细,绰号叫“毛张飞”。两人合计了一番,决定叫日军汉奸尝一尝铁西瓜的厉害。

正巧这儿有两颗地雷,一颗40公斤重,一颗20公斤重。4名民兵抬着地雷,齐守法和张富汉带着4名民兵来到邵桥村。派下岗哨后,齐守法和张富汉便来到村南支脉河上察看地形,河水已经断流,有一段段的积水。木桥的桥板断了两三块,不能过人。行人都是从桥东河底一段无水处绕过。桥北端的西崖头上,有一个四合院,南屋的东山墙临街靠河,背风朝阳,是行人歇脚和村里的老年人晒太阳聊天的地方。齐守法和张富汉再三分析研究,就和民兵们把一颗40公斤重的地雷,埋到了桥东河心;那颗20公斤重的地雷,埋在西崖头上的南屋东山墙根下。把地雷埋好后,又从河崖上弄来干土撒在地皮上,从村里找来木轱辘车,两个人抬着,在河心那颗地雷上面轻轻地印上车辙,又在西崖头上那颗地雷上面用鞋印上脚印。一切安排停当,这时夜幕已快降临,齐守法和张富汉带着民兵,来到了路西的一家农户的南屋里休息。

正当人们吃晚饭的时候,突然从街上传来了一阵狗叫声,站岗的同志急促地跑进屋来,报告日军已经进村了。为了保存实力,齐守法和张富汉立即带着民兵向村外转移,刚要向村西南冲,村西迎头响了一枪。接着就调转回头,带着民兵顺着支脉河向东跑。跑出了三四里路,又以击掌为号,把跑散了的民兵集结到了一块,隐蔽在河南崖的秫秸垛里。大家凑在一起,有的吸烟,有的说笑,不一会儿“轰”的一声,一个民兵高兴地说:“啊,响了颗!”正说话间,又“轰”的一声。随着地雷的响声,只听得村里人仰马翻炸了营。张富汉高兴地一拍大腿腾地站起来,对齐守法说:“好哇!两个铁西瓜都明白了。”齐守法把手一挥,说:“走,明天咱们再来打扫战场。”说着带着民兵顺着支脉河向东跑了下来。

这时村子里的日军、汉奸在桥北乱作一团。原来这股日军、汉奸来到支脉河,一看桥板坏了,就从桥东无水处绕过。黑夜行军不成队形,你拥他扛地来到河心踏响了地雷,日军、汉奸被炸死炸伤四五人。后边的慌了神,急忙向西崖头南屋东山墙根下躲,又踏响了第二颗,两三个日军、汉奸飞上了天。敌人被炸蒙了,唯恐八路还有埋伏,谁也不敢向前挪动一步。一阵慌乱之后,敌人像受惊的老鼠匍匐在桥头以北,静候了一个时辰,听听再也没有动静才敢继续行动。敌人谁也不敢在前边开路,只好龟缩在村子里。半夜以后,日军害怕再遭八路袭击,便命令汉奸在前面带路,每个人都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向老母猪筛糠一样,逃离了这一危险地带。

当日军、汉奸在邵桥村惊魂落魄的时候,齐守法和张富汉已带着民兵们来到东武村武士选的炕头上,高高兴兴地吃开了夜餐。第二天同志们来到邵桥村打扫战场,只见尸体横倒竖歪地躺在河心和西崖头上,真是大快人心!

这次邵桥地雷战,民兵出其不意地打击了敌人,在清河地区震动很大。清河区《群众报》报道了邵桥地雷战的战绩,并印成连环画报发至各地。1945年4月,张富汉同志光荣地出席了渤海军区召开的民兵代表大会。会上被评为二等民兵模范。军区杨国夫司令员亲自给他披红挂花,并发给他七九步枪1支、子弹10发、手榴弹3枚、毛巾1块。

“红动黄河口”东营红色故事网络巡展活动

指导单位:东营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东营市委党校、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东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黄三角早报

本期录制: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

本期播音:杜美萱

文稿整理:杜美萱

0 阅读:0
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

山东省影响力最大的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