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专业热度升高背后,哪些难题亟待解决?

羊城派 2025-01-21 22:11:24

今年1月7日,《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提出,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扩容提质增效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

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显示,“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位列专业申报数量的第五位。与此同时,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当老龄化社会与养老专业相逢,院校、行业却存在“招不到生”“留不住人”的现实问题。养老专业该如何解决当前的困境?羊城晚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现状:不仅“招不到”,而且“留不住”

目前,我国养老专业受到了不少学校的青睐。根据《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高等教育方面,2023年全国高校新增设护理学、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点34个,截至2023年末,全国高校共开设护理学、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点770余个。

南京某医药类高校教务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高校将养老服务管理作为学校新学科重点发展,开展养老服务管理、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从2021年开始招生后,招生人数、分数、排位均有上升。

虽说部分本科高校养老专业受到青睐,但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农村户口的养老护理员占据了较大比例,为63.24%。初中学历的养老护理员占比56.13%,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理员仅占2.93%。

不仅“招不到”,而且“留不住”。《报告》显示,养老护理员的平均从业年限占比最高的是2-5年,达到62.82%;工作年限超过6年和不足1年的占比均不超过20%。如何让工作了2-5年、具有一定经验的养老护理员留下来,是养老服务行业亟须破解的难题。

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养老人才缺口巨大。《报告》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新增老年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至50%。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涉及大健康领域的职业共7个,养老护理员位居该领域首位。

“养老行业是未来高需求的行业,长远来看发展不错,但短期对口就业的成熟企业不多。”在记者向某高考志愿填报机构严老师咨询时,对方表示,“养老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其薪资福利和晋升空间与成熟行业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短期就业质量不好保证。因此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考生的填报热情。”

焦点:待遇与前景、实习与现实存鸿沟

养老专业的学生进入养老行业后,流失率居高不下的情况非常明显。“就业流失率一般主要与就业岗位的待遇、职业发展前景、工作竞争与压力等相关,以及当前鼓励青年人择业的背景下,其他行业、专业岗位的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养老产业研究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倪进东指出。

“就业方便并不等于就业好。”对此,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小饭(化名)深有感触。一毕业,她立刻收到了多家养老机构抛出的橄榄枝,深思熟虑后,她选择在一家当地的养老院工作,成为一名养老护理员。但工作不久后,她感到身心俱疲。

在采访中,小饭坦言,这并不是一份理想的工作。小饭透露:“在养老院工作很辛苦、薪资也低,且大多需要从一线护理员做起,晋升机会还很有限。”关于薪资问题,小饭告诉记者,“除管理岗位外,基层一线员工的薪资普遍偏低。护理员往往需要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仅休息四天,而月工资仅在3000至4000元左右。”

同样,养老专业学生小何也对薪资和晋升表达了担忧。他认为,虽然养老专业毕业后就业机会较多,但普遍从事基层工作,薪资水平低,且需承担繁重的照护任务。

《报告》显示,在工作负荷层面,养老护理员工作时间9-12小时最多,占比44.39%。在薪酬待遇方面,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养老护理员占比为36.49%。养老护理员工作强度大,待遇相对低,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此外,“大学毕业后从事护工工作,是否有些大材小用?”这一疑虑在养老专业学生中也普遍存在。

养老专业在读生熙熙表示,已进入实习的她发现实际工作与课堂内容天差地别。她在学校学习了健康评估、病理学、生理学等疗养专业课程,但在实习岗位上,工作内容却以查房、擦洗身子、带操、喂饭等日常照护为主。这种严重脱节的现象让她和不少同专业的同学在实习后产生了转行的念头。

破解: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双管齐下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预测,至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0%,中国将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报告》总结道,我国养老护理员仍存在“三高三低”的普遍特征:学历水平低、薪酬待遇低、职业认同低、平均年龄高、工作强度高、流动性高。

对此,倪进东分析认为,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快,呈现“未富先老”特征,有效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不足。院校申报养老专业热情高,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全社会,特别是专业人士认识到养老相关的服务需要。但是,倪进东强调:“‘需要’,不等于有效‘需求’。”

“需要转变为需求一是要有购买力,二是要有购买意愿。”倪进东指出,“未富先老”的特征,反映了购买力问题。购买意愿与市场成熟度、规范化及运行管理机制等都相关,并且还受到我国养老传统和文化的影响。不少人对机构养老等形式接受度还不高,有效服务需求不足,导致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也是不足,从而影响到上游的招生。“另外,养老相关专业的技术含金量、专业的发展前景等对招生影响颇大。”

那么,面对招生难、留人难的养老专业困境,应如何破解?

倪进东认为,招生专业需要分层分类:“要进一步归纳、规范专业分类,与养老服务市场相适应、相互校正,逐步明确各自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根据其技术、专业难度和门槛,从本科、专科等不同层面区分设置专业。”

倪进东表示,强大的市场需求是破解养老专业招生难、留住人才难两大难题的根本。人口老龄化,叠加高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包括偏刚性的服务需要必然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当前主要症结在于如何引导服务需要转变为有效需求,这需要政府、产业、学校、研究等多单位的协同努力,养老服务市场有序、规范发展将是拉动岗位需求的内生动力,也是最终解决相关养老专业招生、留住人才难题的有效路径。

“人类不可能只追求寿命的延长,更要求有质量的、幸福的寿命。因此养老服务市场总量必然扩大、社会化服务占比同步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性要求必然提高,加强养老相关专业建设意义重大,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倪进东说,“养老服务市场是促进相关养老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但养老服务仍是一个初生的市场,尚不成熟,因此养老相关专业建设,以及伴随的学科建设发展,可以从理论等角度反哺、引导市场的规范发展,从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文|记者孙唯实习生覃钰璐袁辰悦

图|新华社资料图(图文无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