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近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正式印发,对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等做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一直备受关注,这些年,各地有关“把玩耍时间还给孩子”的规定也不少。但实际执行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打折、变形、走样。“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得靠跑”“体育老师今天有事,这节课改自习了”“不出教室的能盖个小印章”……正是各种有意无意的操作,压缩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的机会。“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此番从制度上划定时间标尺,也是在向“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宣战。
当然,保证活动时间的要求,不是简单在时长上做加法,其深意还在于对教育理念的匡正。说起来,此前许多学校被“课间圈养”问题困扰,也是因为各方在何为“健康第一”上存在分歧。特别是很多家长虽然心里明白,让孩子拥有强健体魄、阳光心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动起来,但真要遇上孩子磕了碰了,又免不了让老师、学校给说法、负责任,由此引发的纠纷不少。一来二去,学校只求“管理平安”,孩子便只能少出教室。
让“健康第一”落细落地,考验学校的管理智慧与家长的教育理念。首要一点就是,如何在安全基础上,主动为孩子们创设活动空间。比如,北京在上学期将课间休息时间延长至15分钟,并提出让教师主动从“课间活动的管理者”走向“共同参与者”。有学校组织孩子们走进棉田、果园、中草药种植园等进行学科融合体验,有学校重新规划操场,增设跳皮筋区、摸高区、乒乓球区,创造条件让课间热闹起来。当然,所谓“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仅限于校内。家长们有时间多陪孩子跑跑步、跳跳绳,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机会。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你来我往的社交活动,也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为学习生活适当“留白”,才可能绘出更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