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常明
今年是中国赠送的朱鹮“友友”“洋洋”抵达日本,帮助日本重建朱鹮种群的第26个年头。日本去年10月31日送回的16只朱鹮后代现已平稳度过隔离观察期,与北京动物园的23只“原住民”组成种群,过上了新生活。
朱鹮生性胆小,不适宜在园内展出与大众接触,但这种被誉为“东方宝石”的鸟,每次有新消息传来都会引起广泛关注。为何大家如此关注朱鹮?中国对于朱鹮的科学保护,有哪些值得向世界推广的成功经验呢?
陕西洋县自然保护区内的朱鹮在林间休憩。
保护朱鹮发挥生态“伞护”作用
朱鹮属于鹈形目鹮科朱鹮属,古称朱鹭,俗名红鹤。它是亚洲东部特有的世界濒危鸟类,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朱鹮被誉为“美人鸟”,象征着吉祥、美丽与坚贞,在民间还被视作能带来幸福的“吉祥鸟”。
朱鹮的体型适中,成年雄性体重约1700克至1885克,雌性较轻,约1465克。其羽毛以白色为主,羽干、羽基及飞羽略带淡淡的粉红色;后枕部有柳叶形的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嘴细长而末端下弯,呈黑褐色,末端为红色;腿部为绯红色。它主要栖息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通常会在海拔1200米至1400米的林内高树上筑巢。由于性情较为孤僻,胆怯怕人,朱鹮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白天在水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中寻找鱼类、两栖爬行类、甲壳类和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嫩芽、种子和谷物,晚上在树上休息。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朱鹮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东迄日本岩手县的宫古,西至我国甘肃、青海两省的交界处,北起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南部布拉戈维申斯克,南抵我国台湾。在我国境内,朱鹮曾遍及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中西部地区,l5个省市都有过朱鹮分布的记录。
作为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朱鹮的生存需要较大面积且生态系统相对完整的栖息地,保护其栖息地相当于保护众多与之共享栖息地的物种,起到了“伞护”作用,从而得以维护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作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物种,朱鹮对栖息环境要求苛刻,只喜欢在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环境中生活,其生存状况能够直观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而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的变化可间接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此外,朱鹮觅食时,会在水田、河流、浅滩等湿地环境中活动,有助于翻动泥土、促进水体与底泥间的物质交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土壤结构改良具有积极意义,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而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直接影响到水源和空气的质量,进而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生活环境。
日本朱鹮缘何全是中国血统
朱鹮的拉丁学名是Nipponianippon,可以直译为“日本的日本”,但它并不是日本的国鸟。日本的国鸟是绿雉,又名日本雉,仅分布于该国。朱鹮被日本奉为“圣鸟”,经常出现在日本各种有关皇室的记载中。
20世纪以前,朱鹮在日本是一种常见的鸟类。据记载,日本在18世纪就将朱鹮定为保护鸟类。但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农民认为朱鹮会破坏庄稼,私自对其进行猎杀。随后的朝代更替让一些野生动物保护法失效,于是,人们公开捕杀“害鸟”朱鹮。在人为猎杀和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压缩的双重打击下,到1981年时,日本全境内仅捕获到5只野生朱鹮。日本政府将它们保护起来,希望能够实现人工繁衍,但最终没能成功,有3只朱鹮相继死亡。
1985年,日本向中国租借了一只名为“华华”的雄性朱鹮,想增加本土雌性的繁殖几率,未获成功。1990年,日本将本土雄性朱鹮送到中国,希望可以留下后代,但与其配对的雌性朱鹮产下的均为未受精卵。2003年,日本本土的朱鹮全部灭绝。
为加强中日两国间的野生动物保护合作,在1999年日本朱鹮即将灭绝之际,中国向日本赠送了一对朱鹮“洋洋”和“友友”,并成功繁衍出后代。在随后的18年中,我国又先后赠送5只朱鹮种鸟。这7只朱鹮成为日本朱鹮种群的奠基者,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朱鹮种群。截至2024年,日本已有约700只朱鹮,其中野外个体数量超过500只,全部是中国朱鹮的后代。
近年来,日本从中国提供的朱鹮所繁育的后代中,陆续归还部分朱鹮,这一做法基于中日之间的备忘录规定,是为了确保朱鹮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和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比如,这次归还的16只朱鹮(9只雌性、7只雄性)于2016年至2022年间出生在新潟县佐渡朱鹮保护中心,上一次归还是在2016年。朱鹮的归还不仅是一次动物的迁徙,更是中日两国在生态保护领域合作的重要成果。
中日朱鹮保护合作使日本避免了朱鹮的灭绝,促进了朱鹮种群的保护和恢复,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示了跨国合作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
浙江德清县下渚湖朱鹮繁育研究基地的初生小朱鹮在保温箱中安睡。
成功缓解全球朱鹮濒危程度
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也曾遭遇朱鹮濒临灭绝的困境。1981年在发现世界仅存的(当时所能找到的)7只野生朱鹮后,陕西洋县迅速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划定保护区,严禁砍伐树林、狩猎、使用化肥农药、开荒放炮等,保护朱鹮的栖息地。同时,随着迁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北京动物园、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地建立的人工繁育种群,为重建野外种群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国还向日本、韩国等提供朱鹮种源及技术支持,共同推动朱鹮种群的恢复。
1985年至1988年,以朱鹮保护、繁殖专家李福来为首的北京动物园朱鹮科研小组承担了原林业部《朱鹮人工饲养和繁殖基础研究》的课题,并派出专业人员4次赴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考察野生朱鹮的繁殖行为。1986年,北京动物园建立“北京朱鹮养殖中心”,后于1989年6月孵化出第一只人工饲养下的雏鸟,创下世界人工首次繁殖成功纪录。1992年是朱鹮研究成果最突出的一年,我国动物工作者攻克了“迁地保护”中饲养、存活和繁殖的三大难关,再次孵化出3只幼雏,饲养成活并能展翅飞翔,这是人工饲养、繁殖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北京动物园率先建立朱鹮野外救护、人工饲养、繁殖育雏全链条技术体系及第一个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实现迁地保护单位向就地保护单位的技术输出,使全球朱鹮数量从7只跃升至近万只,缓解了濒危程度,打造了世界濒危动物保护的成功案例。
在朱鹮人工繁育技术成熟后,“野化放飞”被提上日程。
2025年1月初,一群朱鹮在陕西省咸阳市渭河秦都段细柳营湿地现身,时而在渭水上嬉戏,时而在水草间捕食泥鳅,时而在天空中飞翔,引来许多市民围观。这些朱鹮便是成功野化放飞的鲜活案例。2024年10月15日,来自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和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24只朱鹮在渭河湿地野化放飞,经过两个多月的适应期,它们基本融入了野外生存环境,其中8只选择在这片湿地定居,与人类为邻。
朱鹮的原有分布地是最为适宜的放归区域,但如何让朱鹮逐步回归自然,是摆在动物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朱鹮对外界适应能力较弱,这就需要动物工作者在放归前对其进行飞行、捕食、警戒及自然繁育等诸多方面的训练。在野化训练过程中,人们为朱鹮搭建了大型网笼。这些笼舍通常面积很大、笼高较高(尽量不限制朱鹮飞行),如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设置有18米高、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大型野化放飞训练网笼。根据不同的放飞地点,笼舍内还设置有湿地、树木、沿海滩涂等自然元素,尽可能地模拟野外真实的生态环境,让朱鹮在接近自然的条件下进行觅食、繁育等生存训练。在朱鹮适应后,动物工作者会将训练网笼的大门打开,让其自由进出,在此期间继续提供食物补充,直到它们最终放归野外。
对于即将放飞的朱鹮,专业兽医会为其全面检疫,并对体重、翅膀和喙的长度等身体指标进行测量,确保个体身体健康且符合放飞条件。然后,动物工作者会为其佩戴卫星跟踪器等设备,检测放飞后的移动距离、活动节律、运动量等,及时掌握它们的生存状况和行为习性。比如,在渭河湿地野化放飞的24只朱鹮中,就有9只佩戴了背负式北斗卫星追踪器。通过这类科技手段,动物工作者就能知道朱鹮在哪儿觅食、休息等生存状况。
了解朱鹮的迁徙习性和活动规律,可为后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以便更好地制定保护策略。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给即将野化放飞的朱鹮佩戴监测背包。
为世界提供保护濒危物种三大经验
在保护朱鹮这件事上,中国不遗余力,运用了多种科技手段。成功保护朱鹮,为世界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丰富经验,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重视栖息地保护无论是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还是迁地保护,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恢复物种的野外种群,因此,栖息地的保护非常重要。在保护朱鹮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其栖息地采取了整体性的恢复与改善措施。与此同时,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措施,使朱鹮的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最终为其野外种群的恢复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
2.迁地保护同样不容忽视最早的朱鹮人工繁育技术和第一个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均来自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园作为朱鹮第一家迁地保护单位,为朱鹮人工种群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说明对于极度濒危的物种,迁地保护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它可以使濒危物种在人工条件下得到精心照料和繁育,增加种群数量,避免物种灭绝。
3.不断创新应用新技术保护朱鹮需不断创新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用无线电遥测技术监测朱鹮的活动范围和行为习性,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朱鹮的繁殖成功率等。在野生生物保护中积极引入新技术,不断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助于濒危物种的种群快速发展。
对于未来的朱鹮保护,将从4个方面继续推进。
一是在保护现有栖息地的基础上,在朱鹮历史分布区及适宜生存的区域建立新栖息地,通过栖息地走廊建设等方式,连接不同的栖息地板块,扩大朱鹮的生存空间。
二是对现有圈养朱鹮种群制定科学合理的种群管理计划,避免近亲繁殖,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根据谱系和种群管理计划,调整种群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以确保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总结此前的野化放飞经验,逐步扩大朱鹮的野化放飞规模及范围,提高野化放飞的成功率。
四是以我国已取得的朱鹮保护成果为基础,共同推动东亚地区的朱鹮种群恢复和保护工作,同时共享保护经验和技术,促进朱鹮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和繁衍。
(作者为北京动物园种群管理科科长、高级兽医师)
亚瑟王
过去的真是穷的很,我小时候有个人用自行车载这鸟,进了我们村,一群小孩围着看,哪人说这鸟会逮老鼠,买回家或者用粮食换也可以,围着看了一会,就跟着别的小孩跑去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