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在位于南京溧水区晶桥镇邰村的普仁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青年科研团队正在值守,他们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让大家采购到的蔬菜更健康更安全。
“这一批西葫芦马上要送出去了。”1月20日,南京气温有10摄氏度,但当扬子晚报记者走进普仁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大棚里时,眼镜立马蒙上了一层“白雾”。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沈丹宇向记者介绍,这个棚里温度达到了25摄氏度,是西葫芦喜欢的温度。
“像这个棚里的杭白菜,也是马上要采摘了,商超上架后,春节期间大家都能吃上健康菜。”沈丹宇带着记者在基地边走边介绍,基地面积达1000亩,蔬菜品种有几十种,像上海青、生菜、鸡毛菜、菠菜、茼蒿、芹菜等都是市民喜爱的家常菜。
不过,这些家常蔬菜并不普通,大有“来头”。沈丹宇是窦道龙教授团队的成员,窦道龙是南京农业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带领了一批青年科研人员就驻扎在这里。这里是去年5月份,南京农业大学与溧水区共建的农业健康研究中心专家工作站,团队的多项绿色植保新技术被应用于基地的实际生产中。
“其中一项新技术就是借助AI技术,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悠久的药用植物资源,成功筛选并开发出一系列高效抑菌的植物源化合物。”沈丹宇告诉记者,此前,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主要根源在于种植过程中化学农药的滥用,但新开发的这些植物源化合物不仅对多种作物病原菌展现出强大的抑制作用,还能有效促进作物生长,为绿色、健康的农业生产开辟了全新路径。“这一突破成功解决了有机种植中病害防治的难题,确保了蔬菜的安全与健康。”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了团队成员背上喷雾器,在植物上方喷洒。沈丹宇解释,这是用生物熏蒸方式,将植物源化合物应用于设施大棚的蔬菜病害防治。“这个喷出来的露珠都是纳米级别,能够很好地渗透到植物的各个组织上。”
在采访现场,记者还注意到团队中有一名外国留学生,这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生HAMZATARIQ即将毕业,他也将带着这些学习来的新技术回国应用。
窦道龙教授表示,团队积极投身于研发“病从口防”治理方案,旨在利用绿色安全的病害控制技术从病菌口中抢粮,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果蔬安全”。
据介绍,以植物源抑菌化合物为代表的绿色植保技术不仅顺应了大健康时代的发展潮流,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化与地方政府和农业种植企业的合作,拓宽绿色植保技术在有机种植中的应用领域,并积极探索更多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为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王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