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柔软的面团,混合五颜六色的果蔬汁,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饱含寓意、喜庆吉祥的福袋、葫芦、元宝等形状各异的花饽饽。随着春节脚步临近,济南市平阴县的80后宝妈高艳艳忙碌起来,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她一刻不停地制作花饽饽。新春年味儿也从一锅锅热气腾腾的花饽饽中散发开来。
进入腊月预订出上百个礼盒,每天能做百十斤
高艳艳的花饽饽店铺,开在一处不起眼的小巷中。即便如此,找她购买花饽饽的顾客依旧络绎不绝,进入腊月后,已经预订出上百个礼盒。在店内的冰箱里,堆满了已经做好的花饽饽,它们造型丰富,有鲤鱼、有醒狮、有聚宝盆……“今年的生意,要比去年好不少,每天能卖出去20多提礼盒,面粉就得用百十斤。”她满脸笑容地说,春节前这段时间,是卖得最多的时候,经常通宵做,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
顺着楼梯走上二楼,便是高艳艳制作花饽饽的工作间,一天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她都在这里度过。临近中午,她仍然在案板前忙碌着。只见她拿起活好的面团,放在手中反复揉搓按压几下,一个造型逼真的葫芦就出现在眼前。随后,又将红色面团搓成细细的长线,围在葫芦上,最后用模具将绿色面团制成绿叶形状。至此,一个完整的葫芦花饽饽就做好了。她告诉记者,红色和绿色的面团都是用果蔬汁上色,没有添加任何色素,吃着放心。
和面、压面、制作、醒发、蒸制,看着好看的花饽饽,制作起来相当麻烦。像葫芦、元宝这种造型简单的还相对容易些,如果造型复杂,则要花上更多时间。“比如刚才咱们看到的那个醒狮花饽饽,做一个就要半个多小时,上面的鬃毛需要一点一点剪出来。”高艳艳边忙活边说,一开始她不敢做,后来尝试做了七八次后才成功。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些老人做寿用的蛋糕造型花饽饽,她也可以做出来。
花饽饽要想造型好看醒发温度和时间最重要
做花饽饽比蒸馒头要复杂得多,掌握醒发时间和温度最重要。3年前,高艳艳在奶奶生日上吃到了花饽饽,便激起了她心中的热爱。跟着培训班老师学习了2个月后,开始回家自己做。“蒸馒头是先醒面再揉面,而且不牵扯造型。做花饽饽不一样,是先做好造型,再醒发。”她说道,如果醒发时间和温度掌握不好,最终出来的造型就会比例失调,非常难看。虽然老师也教过醒发时间和温度,但不同的醒发机器会有差异,全靠观察摸索。
本以为做花饽饽很简单的高艳艳,从学习到掌握,花了1年多的时间。面粉要用中度筋性的,捏造型的时候要符合比例,蒸的时间也要掌握好,时间长了容易表面起泡,时间短了又容易干裂……不论是醒发、造型,还是蒸制,她一点点地积累经验。每天站在案板前10多个小时,她不但没有厌倦,反而越干越有劲儿,做出的花饽饽造型越来越逼真。
2022年初,高艳艳有了属于她的花饽饽作坊。在刚开始干的时间里,一二十天都卖不出去一个。不过,这并没有让她想过放弃。在她看来,花饽饽胶东那边比较多,济南的消费群体毕竟比较少,如果能坚持做下去,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花饽饽。当年底,她开始在抖音上直播推广花饽饽,一传十、十传百,购买花饽饽的人也越来越多。
卖往浙江和杭州顾客大多是年轻人
由于花饽饽销售火热,高艳艳请来了两个帮手,即便如此,每天还是忙得不可开交。“现在购买花饽饽的,基本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不少是送给家里老人的,大家已经逐渐开始接受花饽饽。”她说道,来买的人好多都是回头客,还有一些浙江、杭州的顾客联系购买,都是一些老主顾介绍的。日复一日地制作花饽饽,她的技艺越发娴熟,只要给她一张图片,就能按照上面的图案做出花饽饽。
花饽饽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经有约300多年的历史。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高艳艳特地请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饽饽第五代传承人杨京章,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创新和改良,让花饽饽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国潮年货的新选择。“除了线下门店销售外,我们新增了抖音和微信销售渠道,远在新加坡的顾客都能吃上我们的花饽饽,回忆家乡的年味儿了!”她笑着说。
在高艳艳看来,花饽饽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她不仅是简单地制作花饽饽,更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让花饽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随着花饽饽的销售进入高峰期,她的忙碌,也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年味。
记者:王铮摄影:王铮摄像:张文龙剪辑:张文龙编辑:韩璐莹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