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薛丽娟
文物名片
主角:《河东盐池总图》折扇
出生时间:清代(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尺寸:通长32.1厘米弦高32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作为“盐运之城”,运城有中国最早的盐业生产基地盐池,古称“解池”,拥有长达四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从尧舜时期发现天然结晶盐,到隋唐发明“垦畦浇晒法”,池盐产量大幅提升,所产“潞盐”畅销长江以北、京津以西的广袤地区,河东盐税一度占据全国总税收的八分之一,历朝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
自古以来,诸多文人墨客为盐池题诗作画,为研究盐池自然地貌变迁、周边防洪设施布局留存了丰富史料。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彩绘扇面《河东盐池总图》,堪称其中经典。这一作品由清代张保华绘制,以水墨淡彩兼工笔写意,全方位呈现了清顺治年间河东盐池全景及生产工艺,另外还描绘了盐池四周的山河、城池与村庄,几乎囊括了当今运城地区的所有名胜古迹。
扇面右上侧,中条山巍峨耸立,雷首山、天柱峰、王官峪、五老峰、瑶台顶等风景名胜自西向东依次排开,蒲州府、常平关帝庙、三郎庙、柏塔寺掩映于峰谷之间。画面中央,河东盐池全貌尽收眼底,72条护池埝、滩清晰可辨,盐池中央细致记录着“垦畦浇晒”的潞盐工艺。
“垦畦浇晒法”,又称“五步产盐法”,作为河东盐池特有的产盐工艺,在隋唐盐业开采中崭露头角。该法通过人力垦地为畦、修建结晶池,将卤水灌入其中晒制,大幅提升产盐质量与速度,是运城盐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如今,这一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东盐池总图》以多幅小图,精准绘制“刺盐”“刮盐”“上堆”“担盐”“上料”“平畦”“丢水”等潞盐生产流程,生动还原当时场景。
扇面上,生产工艺图与“产盐之母”黑水河间的空白处,还有一些正楷小字:“滩势北高南下,南有长堤堰,堰外生芦不种盐……近中禁门者为卧云岗,上有池神庙等景皆在焉。”其精炼概括盐池禁墙内的地势状况。此外,图中还记载了河东盐池北部防水屏障“姚暹渠”,以及池南赵家湾堰、常平堰,池东白家堰、东禁堰,池西硝池堰、七郎堰和池北长乐堰等池堰的详细位置,这些珍贵信息在其他史料中已难觅踪迹。
《河东盐池总图》集盐池地理位置、重要地理环境、建筑群落、盐政设施记录于一身,精细程度堪比现代卫星地图;其描绘的盐池自然景观山色苍茫、林木葱茏、芦草繁茂、水波荡漾,秀丽壮美;同时,真实展现盐池潞盐生产场景,生动记录盐丁捞采史实。这三方面完美融合,使整幅扇面成为承载池盐历史的稀世珍宝,在我国盐业历史研究中散发着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