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了千年的“龙”,今天再次出圈

钱江晚报 2025-01-22 18:26:45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何冬健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800多年前,宋代词人辛弃疾题写《青玉案·元夕》,形容元宵夜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今天,这首词,再次被我们引用,用来形容萧山河上龙灯胜会的热闹景象——

2024年元宵节当天长长的板龙队伍。图源:浙江非遗

它在正月初五迎来其开光大典的辉煌启幕,于正月十三盛大的出灯仪式隆重上演,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而正月十五的闹元宵活动,更是将团圆笑语与灯火辉煌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直至正月十七,随着化灯仪式的深情落幕,这场盛大的庆典才缓缓降下帷幕,却也在河上百姓心中留下属于“年味”的不灭印记。

近年来,这条具有浓郁浙江特色的“龙”,游出了河上这个小镇,游到了大街小巷,更是游进了万家灯火。

这条“龙”是如何独树一帜,引得无数游客想要一探究竟?

龙灯胜会的家乡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是一座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的典型江南古镇。

在浙江众多的古镇中,河上并不出名。2023年,一条由60段“龙身”组成萧山板龙,在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开幕式前的暖场表演上惊艳亮相,与临安水龙、开化香火草龙、遂昌车龙等八条“龙”一道,汇聚成一出精彩纷呈的节目《力量》。2024年12月,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材料中的其中一份,让大家的目光聚焦到这个来自浙江的民俗文化。

河上龙灯胜会,板龙舞自然是主角。据记载,萧山板龙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其龙头、龙尾均是由河上民间艺人精制彩扎。龙头高达两米左右,50多公斤重,上面缀满五颜六色的亮片,十分生动。它与龙尾分别安置在长2米、宽0.8米的木板上,还有栩栩如生的12生肖彩灯,到了晚上,都会闪闪发光。

从农历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七,是河上板龙闹元宵的时段,每中午傍晚两个时段,会有专人绕村镇主要道路鸣扬锣,叫唤所有参加板龙闹元宵的人员了准备,并在指定地点接灯。根据胜会指定的线路图,板龙会在五天内走遍河上每个村落,为民众送去欢乐,给大家带来期盼。

除了板龙这个主角外,还有“宝马”(竹马)。据说河上镇有三个比较大自然村,每年龙灯胜会都会扎出代表自己村的马来参加。当地人只要看到这马就知道是哪个村的,已经成为胜会时一个村的象征。

有胜会就必有大旗,当地人叫“高照”。大旗高达13米,重量有80斤左右。大旗将旗和旗杆作了巧妙的演变,像风帆,宜擎旗手把握。大旗上的太极和八卦图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祈祷语。

就像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龙灯胜会协会在春节申遗材料中写道,对于一个河上人来说,春节除了阖家团圆、走亲访友外,灯火通明的祠堂、规模盛大的板凳龙、熙熙攘攘的看灯人更是不可分割的春节情怀。

河上龙灯胜会,不仅承载着浙江人对于祈福禳灾的深切期盼,更是他们“龙马精神”的生动诠释。祖祖辈辈,世代延传,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的一枚活化石。

流光溢彩的背后,凝聚着浙江人民辛勤的汗水与不懈的努力。

千年传承推陈出新。据了解,每年团队都会制作一条新的板龙,常做常新。比如,龙头、龙身、龙尾内部的照明系统由原来的蜡烛改进为蓄电池灯泡,龙身外部采用灯带进行装饰,光源色彩多以红黄两色为主。夜幕降临,龙身通体光源点亮时,在内部的灯光映射下,板龙神态更加逼真,犹如真龙再现,熠熠生辉……

光彩夺目的板龙。图源:浙江非遗

千年传承焕发活力。建立龙灯胜会表演基地,组建稳定的青年传承人队伍;设立龙灯胜会非遗展览馆,对外开展宣传活动,并编辑出版《河上龙灯胜会资料集成》……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一系列举措帮助河上龙灯胜会焕发了新活力。

“以河上镇中心学校为重点,我们还建立了传承基地,培养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能力与兴趣,让他们从小意识到民间艺术的精髓,让民俗文化进校园代代传承。河上板龙制作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萧山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傅乃成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每一盏龙灯的闪耀,都是河上人精神风貌与集体智慧的璀璨展现。

正因如此,勤劳向上的河上人,走出镇子后,无论杰出还是平凡,每年岁末都要回来和家人过大年,参与一年一度盛大的民俗活动,也使得河上龙灯胜会文化生生不息。

0 阅读:3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