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斋记|拙政园印象

钱江晚报 2025-01-22 20:51:09

潮新闻客户端杨新元

苏州的拙政园是一个值得流连的好去处。虽然我只是一个游客,与它只有一面之缘,浮光掠影,知之不多。然我还是想夸说一番。这里所写的,不过是一个匆匆游客对这个美丽园林的一点印象罢了。

去拙政园前,我就知道,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公元1509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的頣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以及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园”。

那是早春的一个晴朗早晨,阳光照着苏州古城,一切显得生机勃勃。我们从下榻处雅戈尔宾馆出发,驱车直奔拙政园而去。拙政园不远,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应该还算在古城区内,不过十多分钟就到了。1961年3月,拙政园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又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测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是湖州人,南浔古镇私家花园林立,有“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之誉。私家花园的玲珑剔透、花团锦簇,小桥流水,亭榭楼阁,那真是见得多了。原以为,拙政园总逃不出这种路数。然而,当我走进拙政园一看,才知道自己是孤陋寡闻了。

说拙政园的美,我想首选应该夸它的气势恢宏,旷远明瑟了。如果没有游览图指引,我们会在园内迷路。据我了解,除了頣和园、避暑山庄等这些皇家花园外,我们江南的私家花园一般都是以步移景换、小巧精致见长。然拙政园却独例外,有十足的“皇家风范”。它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什么概念呢?百度上说,一亩地等于666平方米多一点,就是长66米、宽10米,相当于6个教室的面积。那么一个拙政园的面积78亩,就是6乘于78,等于468个教室的大小,可见拙政园之大。整个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东部花园开阔疏朗,中部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部花园建筑精美,园南面为住宅区,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如果要细细地浏览品味,那么花上一整天时间都不够。

我们从入口处进入,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开阔的东部花园。虽然严冬刚过,然园内却山水萦绕,花木繁茂,春意盎然,置身其间,让人心旷神怡。只见一个波光粼粼的大湖边,花木葱茏,杨柳依依。抬眼望去,阳光下,湖边、湖心的亭台楼阁参差而建,我数了一下,大大小小有五六个之多。一个个飞檐翘栋,古朴典雅。湖边假山林立,小丘蜿延,许多游人兴致勃勃,浏览其间。

我们沿着湖左面的小道缓缓前行。据史载,东部花园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全园约31亩,布局以平岗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建筑有听雨轩、玲珑馆、嘉实亭、秀绮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馆、芙蓉榭、绿漪亭等。

拙政园。视觉中国。

值得一写的是听雨轩。古诗云:“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听雨轩这个馆名就是从中而来。此刻,我站在听雨轩前,细细地打量这座富有诗意的建筑。

听雨轩地处嘉实亭之东,西面是玲珑馆,它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只见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芭蕉、翠竹交相映衬,轩后也种植了不少芭蕉。轩内清雅安静,坐在轩内,无论春夏秋冬,当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时,就能听到各种雨声。“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然此刻,天空诗晴朗,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听雨轩上,没有雨声,只有一阵风吹竹动的沙沙声。

从听雨轩出来,沿曲廊走不多远,我们就来到了玲珑馆。宋代诗人苏舜钦有诗曰“日光穿竹翠玲珑”,而明代诗人文徴明以“倚楹碧玉万竿长”来形容竹子的轻盈美丽。主人取名“玲珑馆”,大概就是从这些古诗词中找到的灵感吧!

玲珑馆是拙政园的园中园——“枇杷园”中的主要建筑。它坐东朝西,别具一格。据记载,馆前原来置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峰,然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小馆前边是一色的卵石铺地,环境极为清幽洁静。走进馆内,抬头可见“玉壶冰”的横匾。匾名摘自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之诗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馆内的窗格纹样及庭院铺地均用冰裂纹图案,甚见古雅。玉壶冰匾额的两侧,是张之万手书的楹联:“曲水崇山,雅集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画吴诗。”馆内还挂有晚清王文治所撰一联;“林阴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我想,这是我们游赏小院风景很好的说明及指导,同时也增加了古园的文化内涵。

徜徉在园内的一个个亭台楼榭中,我的思绪不禁穿越时空,回到五百多年前的旧时光,想起了拙政院的最初主人王献臣。据史记载,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祖先吴人,隶籍锦衣卫。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中进士,授职行人,又升迁为御史。但他仕途并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者诬陷。一次被拘禁于监狱,杖三十。后一次在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被谪广东驿丞。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迁任永嘉知县。后罢官家居。当时王献臣刚四十余岁,正当壮年。回乡之后,他以宁真道观废址及大弘寺址造园。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取名为“拙政园”。当年,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从此,拙政院声名鹊起。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这也说明了守业之难。王献臣死后,没过多久拙政园就换了主子。王献臣的儿子是一个败家子,喜欢赌博,竟在一夜之间就将父亲创下的这个园子输给了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此后,徐氏家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来,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一部拙政园的兴衰史,浸透着人间的喜与悲。几百年来,拙政园沉沉浮浮,不停地换着主人。

明崇祯四年(公远1631年),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于崇祯八年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等。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据《兰雪堂图记》记载,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园内大部已变为菜畦草地。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在建园150多年后,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为兵备道(安姓)行馆。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李鸿章占领苏州后,将拙政园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江苏巡抚行辕,藩臬司也在其中办公。当时,由善后局付白银三千两给原园主吴氏,以园归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归汪氏。当时官府还附设医药局于园内,行医施药。过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见园内“事物已颓损十之五”。至同治五年(1866),巡抚衙门迁离拙政园。

李鸿章之后,拙政园更是几易其主,沉沉浮浮。张之万任江苏巡抚时,居拙政园原潘宅房屋内。这是拙政园又一个辉煌时期。张能书画,经营修治,渐复旧观。后张之万升任浙闽总督,离开苏州时,倡立会馆,于同治十一年正月,将拙政园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其范围包括园的中部花园及前面的房屋,园仍名拙政。光绪十三年(1887)又曾修葺过一次,拙政园以水为主、水面阔广、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我省丽水庆元的廊桥全国有名。可在拙政园中部花园,我也看到了一般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小飞虹。你看,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行走在廊桥上,看周围景色,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全园的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景区的主体建筑,它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我看到,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正月,富商张履谦用六千五百两银子买下了原属汪云峰、汪锦峰兄弟的迎春坊房宅和宅北园地。当时,园内“林木蓊翳,间存亭台一、二处,皆欹侧欲颓”,园东即是拙政园中部。张履谦加以修建,名“补园”。

园中的浮翠阁,相传原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望楼,为三层楼阁,张履谦将其改建成二层。张履谦字月阶,苏州人,自号无垢居士。他家祖辈经商,本人以经营盐业发家,后又在东北街(今苏州博物馆新馆处)开保裕典当。宣统元年,任苏州商务总会第四届总理。他曾纳捐得郎中衔,还给长孙张紫东捐了一个小京官。

我们来到了卅六鸳鸯馆。此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据记载,张履谦喜爱书画,与其孙张紫东均酷嗜昆曲。张与吴门画派名家深有交谊,常相往来,画家顾若波、顾鹤逸、陆廉夫等人经常在张家聚会,并参于补园的布置。张曾聘俞振飞之父俞粟庐为西席,常与俞粟庐切磋曲艺,并多次在卅六鸳鸯馆内举办昆曲清唱会。少年俞振飞还曾和紫东同台公演。此刻,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昆曲悠扬顿挫的旋律,曲声在拙政院的亭台楼榭中盘旋,飞向蓝天白云间,绵绵不绝。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0 阅读:0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