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比芝麻盐还好的吃食吗?这么问,反驳的人,定会不少。可在杨秀英眼里,芝麻盐当然是。
杨秀英是1959年从安徽萧县支边到新疆米泉县的。这位1933年出生的女性,青少年时期过的是苦咸不堪的日子。最残酷艰难的是民国二十七年夏天,日本人在萧县的大屠杀,死伤许多人,年仅五岁的杨秀英在父亲的怀里躲过一劫。东藏西躲的日子里,朝不保夕。起初杨秀英还哭着要吃的,后来话都说不出口了,真是饿得一点力气都没有。
杨秀英的父亲便去街上挨门讨要吃食。一户人家的女人见杨秀英面无血色,眼睛无神,心疼她,给了一张卷饼。父亲把卷饼送到女儿嘴边,让女儿吃。
一口。再来一口。那真是香绝了。
这卷饼里细密咸香的味道,让杨秀英顿时来了精神,问父亲,这卷饼咋这么好吃。父亲说,“卷饼里放了芝麻盐。”兵荒马乱的日子,没菜吃,这芝麻盐就是最好的作料和营养品。
芝麻盐。杨秀英记住了这个名字。当然,此时,她并没有见过真正的芝麻盐的样子。
等时局安稳点后,杨秀英跟父亲回到了破烂不堪的家里。没过多久,母亲也从乡下的娘家回来了,怀里抱着吃奶的妹妹。杨秀英缠着母亲要芝麻盐卷饼。
那时候,穷苦人家根本吃不到面粉,可芝麻想想办法还是能找到一点。母亲把妹妹放在炕上,让杨秀英看着,就拿了一个豁口的小碗出去了。差不多一顿饭的工夫,母亲高兴地进了家门,把碗往杨秀英面前一伸,说,这就做芝麻盐。
母亲在外屋,杨秀英在里屋。芝麻盐具体的做法杨秀英并不关心,她只想快一点吃到。
妹妹开始哭闹。母亲端着碗进来了(碗是平时吃饭的碗),放在炕沿边,说,“芝麻盐就玉米面糊糊。”小半碗对杨秀英来说已经足够吃饱了。她拿着勺子挖半勺,急忙送进嘴巴里。有点烫,可芝麻盐的味再次俘虏了她。
母亲把芝麻盐包起来,放在柜子里。可芝麻盐的香味是柜门关不住的。杨秀英够不着芝麻盐,便站在柜门前,把头凑过去,吸着鼻子,闻芝麻盐的味道。
这味道像个钩子,勾住了杨秀英的味蕾,也勾住了她的心。多年来,一直都无法逃脱。
杨秀英到了新疆,倒是能吃饱肚子,可随着陆续生了七个孩子,四女三男,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为了调剂一家人的餐食,芝麻盐就成了她的法宝。
新疆不产芝麻。有幸的是杨秀英家的邻居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人。泌阳县是产芝麻的大县。老家的人每年都要给这位姓张的邻居寄芝麻。杨秀英便拿着自家的鸡蛋,换一些芝麻回来,给家里人做芝麻盐。
杨秀英做芝麻盐得到了母亲的真传。性格温和的她,做事情不紧不慢,细致有序:一碗芝麻,先倒在桌子上,拣出里面的杂质;再用泉水清洗干净,至少要洗三四遍;然后铺一块白净的纱布,将洗过澡的芝麻平摊在上面晾干。
杨秀英是个能干的女人,除了忙活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干地里的农活,农闲时还去镇里一家铸造厂干零工。这家铸造厂就生产铁锅。她用工时顶了一口铁锅回来用。因为是自己铸造的锅,用得格外仔细。用了好几年,铁锅崭新如初。
炒芝麻,锅的温度不能太高,那样容易炒焦,口感发苦。芝麻倒进锅里,小火慢慢地炒。铲子不停地翻炒,炒至芝麻发黄,香味四溢就好。
过去食用盐都是粗盐,也就是大粒盐。先将盐捣碎,放在锅中,同样是小火慢慢地翻炒,将盐炒黄即可。盛出来放在碗中备用。
炒好的芝麻要弄碎,各家的方法不同:有用碾子磨碎的,有用捣蒜臼的,有用擀面杖擀的。目的就一个,碾碎芝麻,便于跟盐巴搅拌,合二为一,做成真正的芝麻盐。
杨秀英喜欢用擀面杖擀。她的擀面杖是核桃木的。一位维吾尔族邻居送给她的。核桃木的香味独一无二。用它擀芝麻,也会将核桃木的香味留在芝麻里。如此一来,丰富了芝麻盐的口感层次。
邻居们都说,杨秀英制作的芝麻盐就是好吃,怎么个好吃法,可都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听到人夸赞,没有不开心的。她只是抿嘴笑。笑归笑,不忘给邻居们挖几勺,尝尝味。
剩下的芝麻盐,杨秀英会找一个干净的小罐子,将炒好的芝麻盐装到罐子里。盖上盖子,随吃随取。做一罐,能吃一个月。
芝麻主香,盐主咸,本是两个味道迥异的食材,却被撮合在一起,成就了美好姻缘,酿造出绝味生活。寡淡的日子,多了一分滋味。
杨秀英七十八岁时,不慎摔了一跤,腰痛得厉害,只能在家卧床休养。她请一个叫王振国的乡村医生上门来扎针。赶上了饭点,杨秀英让儿媳妇把头天烙好的薄饼加热,端来芝麻盐,让王医生垫两口。
王医生吃了直夸好吃,说芝麻盐有补血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的人。同时,芝麻含有多种营养物质,适量食用对健康有益。芝麻中的亚油酸还有调节胆固醇的作用,适合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他制作了芝麻丸,很受患者欢迎。没想到,杨秀英的芝麻盐更好。
杨秀英不光做白芝麻盐,还制作了黑芝麻盐。这一黑一白,像两姊妹,都受到家人的宠爱。
还有芝麻盐拌粥、芝麻盐卷大饼、芝麻盐拌凉菜,芝麻盐拌煮鸡蛋等。甚至给孙子孙女做的“杨氏汉堡”里都加了芝麻盐,口味独特,孙辈们可喜欢吃了。
几十年的光阴,一眨眼就过去了。七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每次杨秀英要去孩子们家串门时,布包里总要装两瓶芝麻盐。她知道,孩子们都好这口。
后来,杨秀英从乡下搬进了城里,邻居们也都喜欢她做的芝麻盐。隔三差五就有邻居来敲门,“杨大妈,给点芝麻盐。”她欢喜地送一瓶。邻居要给钱,她说,“拿着吃,不值钱。”邻居走了,她脸上还挂着笑容,那笑容里有一种不易觉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杨秀英的这门手艺,也传给了四个女儿。可女儿们都说,还是妈做的芝麻盐好吃。她不以为然地边纳鞋底,边说,一样的芝麻,一样的盐巴,一样的炒法,都是一样的味道。
好一个芝麻盐。像钩子,勾住一家人几十年的舌头,勾住了人的心和思念。实际是,儿女们,包括后来嫁进来的媳妇们以及孙辈们,喜欢杨秀英的芝麻盐,皆是这不起眼的芝麻盐里,倾注了她对亲人们的爱。还有她经历几十年风雨,不怕困难、乐观生活的精气神,感染了大家。
必须做个交代,这杨秀英不是别人,是跟我一起生活了二十一年的婆婆。在她离开我们整整十年的日子,写下这段文字,以表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