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预计江门中微子实验年内将有成果产出

身边24小时 2025-01-22 22:10:09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作报告

四川在线记者宁宁

1月22日,四川大科学装置创新成果发布会暨联合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围绕“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布局与创新挑战”主题展开分享。他认为,现在是我国发展大科学装置的大好时机。

大科学装置是大国重器、科技利器,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科技变革的大型科研装置或系统。从定义出发,王贻芳娓娓道来:“基础研究的发展离不开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一直发展到大科学装置。”在他看来,大科学装置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且越来越重要。其中,旗舰型的大科学装置是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必要条件。

我国大科学装置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前建成及在建总数达到77个,与美国基本相同,依托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等大科学装置,已取得了不少国际性突破。“与欧美日等国相比,还存在设施单体规模及投资规模低于国际同领域设施、独创性不够强、吸引国际资源不足等短板。”王贻芳坦言。

王贻芳作报告

短板也意味着机遇。“可以说,现在是我国发展大科学装置的大好时机。”王贻芳给出原因:一边,欧美日等国目前虽保持较大规模投资,但大科学装置的数量在减少;另一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装置规模、投入等方面尚有潜力待挖掘。

一般来说,大科学装置“从0到1”要经历酝酿、设计、建设等过程,时间至少10年以上。面向未来,如何抓住机遇进行布局建设?

王贻芳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分类遴选机制,兼顾前沿科学与应用进行均衡投资,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投入,高起点布局,少量建设国际领先的旗舰型设施。

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四川目前布局建设1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已在高能物理研究、核技术应用等领域产出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成果。

王贻芳认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四川也有自己的优势。“除了发挥好地理优势等积极因素,还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尤其要突出大科学装置的国际合作。”他建议,关键是要做好大科学装置项目的评审。具体来说,邀请世界顶级专家参加,确保装置的先进性,选出真正国际领先、突出国际贡献的装置,还要更加开放,吸引更多外国投资。

作为我国中微子研究的领军专家,王贻芳从2001年开始领导我国的中微子实验,目前在江门中微子实验中担任首席科学家。去年底,江门中微子实验在地下700米建造了世界体积最大、能量分辨最好的液闪探测器,用来捕捉“宇宙幽灵”中微子,引发各界关注。“春节后就将开始液闪置换,接着开展运行、获取数据、展开分析,预计年内将有成果产出。”王贻芳说。

(主办方供图)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