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媒体:用人文交流巩固巴中“铁杆”友谊

环球网 2025-01-23 06:54:53

巴基斯坦《论坛报》1月21日文章,原题:在基础设施以外的领域巩固关系对巴基斯坦人来说,中国是忠实的伙伴和“铁杆朋友”。从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合作修建喀喇昆仑公路,到连接巴基斯坦与世界的基础设施项目合作,这种友谊久经考验,堪称“全天候”友谊。虽然官方合作和经济项目备受关注,但人的因素——人与人的联系、共同学习和文化交流——能使这种伙伴关系在未来长盛不衰。民间纽带可以培育和巩固双边关系,同时消除误解和错误认识。这些误解和错误认识有时会在对中国、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接触有限的地区引发悲剧性事件。

教育已成为促进跨文化理解的强大引擎。截至2022年,已有超过2.6万名巴基斯坦学生在中国学习。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与中国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而促成了合作项目的有机发展。中国企业寻求在巴基斯坦投资光伏产业,而这些企业会更愿意与讲他们的语言、熟悉他们的方式的人打交道。

在中国学习的巴基斯坦人也是财富。他们获得专业技能,加深人际关系,向更先进的邻居学习。学习还能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发展,造福两国社会。

伊斯兰堡、拉合尔和卡拉奇的孔子学院提供了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渠道,但其影响范围很少超出主要城市中心。建立规模较小、符合当地情况的孔子学院或开设虚拟课程,将孔子学院的影响扩大到偏远地区,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成功与否取决于资金、适当的培训和充足的基础设施等。

地方的努力可以进一步平衡知识交流,确保巴基斯坦普通民众(而不仅是城市居民)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伊斯兰堡也应采取类似的做法,与中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组织文化展览,制订学生交流计划,让中国学生参观并体验巴基斯坦的风土人情。这种熟悉感有利于学生团体和当地建立友谊和信任。

尽管合作潜力巨大,但中国对巴基斯坦文化的关注仍然较少。联合电影制作和数字平台可以将巴基斯坦丰富的艺术遗产——音乐、美食和文学——带给中国观众,否则他们只能在国际媒体上粗略了解。将作家和诗人的开创性作品翻译成中文,可以吸引更深入的参与,改变陈旧的刻板印象。

由于缺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旅游业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尚未开发的领域。巴基斯坦的风景——从令人惊叹的罕萨山谷到瓜达尔的海岸美景——尚未大规模吸引中国游客。即使是在签证便利化、基础设施和接待方面进行适度改善,也能带来收入,让中国游客接触到巴基斯坦当地的风土人情。例如,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的家庭旅馆和有向导的徒步旅行可以吸引那些寻求实际体验的探险者。政府需要提供支持,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当地持久经济效益。

科技能以之前无法想象的方式加快这些桥梁的建设。通过TikTok和微信等应用程序,两国人民可以分享烹饪、语言课程和日常生活片段。一名在北京的巴基斯坦学生向中国朋友学习包饺子的同时,演示了如何制作炒饭。这种民间交流远比官方声明或政策更有影响力。

线上节日活动、在线合作或跨境媒体制作可以跨越地理鸿沟,增进文化了解。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文化组织促进跨文化理解的有力工具。

每一步都基于这样一种理念:长期的友谊取决于真正的人际交往,远远超出大规模基础设施或防务交易。

归根结底,中巴关系需要的不仅仅是道路、港口和基础设施,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互动,学习对方的语言,阅读对方的诗歌,品尝对方的食物,或前往对方国家旅行。

这些互动和联系可以产生深刻的影响,帮助两国巩固友谊,而不仅仅局限于正式协议,并使“铁杆朋友”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根植于共鸣、尊重和共同进步的持久伙伴关系。(作者汉扎拉·曼苏尔,乔恒译)

0 阅读:10
环球网

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