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美娟:在纽约看戏

上观新闻 2025-01-23 07:26:49

10月初是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好季节。在纽约一个气候宜人的日子里,我在林肯中心看了一出话剧,挺喜欢。这出名叫Mcneal的戏,由好莱坞著名影星小罗伯特·唐尼主演。

Mcneal是剧中男主角的名字。他是一位职业作家,创作了一部小说获得成功并被提名诺奖,引起轰动。戏的开场,他却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成功者形象,而是出现在舞台上的心理医生诊所。从他和医生的交流中,观众得知,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治疗,他的酗酒以及精神疾病已有一段时间。如此成功的作家一开场就出现在心理医生面前,一定是有无法自拔的困扰缠绕于心。

戏剧情节渐入佳境,观众渐渐发现,原来作家得以成功的作品可能是AI所作,而且,作家提供给AI的写作内容,来自他已故妻子记载在日记里的手稿,包含了他的儿子、家人以及亲朋好友的私密生活。在这场戏中,儿子找出母亲的日记原稿,愤怒地指责他剽窃了母亲的手稿,并且把家人的隐私公开出去。争吵中,儿子甚至一拳把身为作家的父亲打倒在沙发上。

另一场戏是在花园的绿化地带,妻子坐在长椅上,背对着他。作家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两人的谈话从不很愉快的询问到激烈的争吵。妻子从背包里拿出小说,指着书里的内容发问。中间也有其他友人参与进来。面对妻子的质询、友人的鄙夷,作家的表现始终无法坦然或硬朗起来,他既想解释又无法自圆其说。真相渐渐大白后,其妻不堪忍受其辱而当着他的面开枪自尽了——这场戏似乎是作家的幻觉,或者是对以前事件的记忆。

书商和编辑又开始对作家的下一部小说的发行营销做准备。他们安排一个女记者前来采访他。采访中,记者说话的节奏突然有一个诡异突兀的停顿,联想到他前一部作品的某些句式和词语用法。关键是,记者吃惊于这么大部头的作品作家怎么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进而怀疑可能是AI代笔。整个过程中,只有书商是从头至尾兴高采烈并对作家推崇备至的。

随着剧情的推进发展,舞台上的大作家又一次来到心理医生诊所。在这个环境中,他的倾诉对象又是心理医生,他可以不用隐藏内心深处真正的不堪以及对妻子、儿子和友人的内疚心情。但实际上,为了名声和利益,他也一定剥不开这缠绕于心的层层叠叠的蚕丝茧。从心理医生在舞台上来回徘徊的样子,我们知道,连心理医生都治不好他的心病。剧情到此,我们见到那位作家慢慢爬上自家阳台的栏杆,然后纵身一跃,消失在外面黑暗之中……

作家也自杀了吗?在观众的疑惑中,舞台灯光又亮起来了——作家突然又出现在台下的左前方,只见他慢慢从观众席往台上走去,快到台口时,从口袋里拿出手机,在手机上打字,打字的内容同步出现在舞台的天幕上。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内容:你们觉得刚才这个结尾可行吗?另一条内容是:也许这整部戏剧,也是AI所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出戏的舞台设计风格,是基于现实主义戏剧的视角,心理诊所的办公桌及床位,编辑部工作环境和整墙的书架,家里客厅置放的三人沙发,室外公园里绿荫下的长椅等,一个个现实生活场景为演员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表演空间。令人惊叹的是,场景切换之间台上见不到一位换景的工作人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舞台的升降推拉运行自如,纵深变换幻不可测,一个个场景节奏不差分秒地推移至观众眼前。还有根据内容变换、在舞台左右上下都布满天幕投影的AI生成文字与穿插其中的图像……这些都让观众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现代小说生成的迷局之中,简洁沉稳又不失当代气息。舞美的升降、推拉也好,AI生成的字母也好,都毫不干扰演员表演的意图而自成一体。为此,我在看戏的过程中,心里一直为这出戏的舞美赞叹不已。

这出舞台剧的主演小罗伯特·唐尼,我们对他的电影表演一点不陌生。从1992年他在传记电影《卓别林》中扮演男主角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后,近30年来作品不断,人生境遇也起起伏伏。国内同行一直时有关注。两年前他在电影《奥本海默》中完全跳出了演艺事业初期成功时的模式,又一次站在了演艺事业的巅峰,并赢得了2024年度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奖项。其在《奥本海默》中塑造的刘易斯·施特劳斯的形象复杂而深刻有力,甚至有些隐晦滑头,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与背景时局剪不断理还乱的特定历史关系。

我是第一次看他出演舞台剧。其实,这个人物并不好演,他更多体现的是心灵深处的自我剖析或纠结。纵观全球,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多数观众如果是冲着明星大咖去看舞台戏,这无意中会降低对他们在戏剧表演艺术上的期待,以为只要能在舞台上见到以往只能在荧屏上见的真人就行了。但事实上,演员可不是这么想的,再顶流的影视明星,可能心里都有一个演舞台剧的梦想。一旦梦想成真,演员对自己在舞台上的表现是极其刻苦认真的。小罗伯特·唐尼应该也是这样。我看到,在Mcneal中,他不是明星“票戏”,而是实实在在做了一回戏剧人。他在舞台上塑造的那位作家形象,是当今科技发展背景下AI技术突飞猛进,进而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公民的私生活领域、工作领域、情感领域,甚至是不可想象的全新领域时的一个当代人物缩影。他塑造了一个在这场不可阻挡的技术革命中心心念念渴望事业成功的作家,不惜用家人的私密信息为代价去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虽然有良心上的纠结,但更有用如此方便快捷的方法获取成功后的喜不自胜。

小罗伯特·唐尼细致入微地把一个在这场技术革命初期的作家形象,展现在了舞台上;他渴望事业成功,付出心灵的代价后,表面上满不在乎,但内心深处似乎受到亲情的鞭打。他欺瞒,他理直气壮,他在心理治疗的床上辗转反侧、被儿子一拳打在沙发上的形体动作,突如其来地让观众惊了一下……这些都展现了大明星高超的舞台技能。演得真好!这个人物形象让观众窃笑,也让观众深思,也许更让观众猛醒,一个立体的艺术形象已经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面对又一次全领域的高端科技与技术革命,戏剧人的敏锐思考,并用作品及时介入其中,表达了纽约戏剧界的艺术从业者紧追时代脉搏的自觉。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任何一次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进程,人文艺术思想领域的同步介入才是完整和健康的,才能推动当今社会朝着更理性、更文明、更有安全感的方向发展。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