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良品铺子发布了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亏损额度较大,引发资本市场热议。
公告显示,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良品铺子预计2024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00万元到-250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7000万元到-5000万元。
然而,良品铺子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了1.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6514.18万元。由此对比,2024年良品铺子的业绩表现确实比较糟糕。
“展望全年来看,良品铺子线下虽部分品类价格有所调整,但中期维度内有望以价换量,四季度价格调整影响有望逐步弱化,线下收入有望随着门店有序调整而逐步恢复;线上持续多元化新兴渠道布局,流量去中心化影响正逐步淡化,线上收入有望逐步回暖。”长江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弱复苏背景下,良品铺子线下门店调整及开设短期来看虽有压力,但随着经济修复以及客流客单的逐步恢复,有望带来公司费用端持续优化,逐步淡化品类价格调整的影响,盈利能力有望逐步修复。
业绩预亏引发危机,股东减持雪上加霜
实际上,从2024年半年报就能看出来良品铺子的业绩颓势,利润降幅在八成以上。等到进入2024年第三季度,良品铺子则出现了亏损,显著不及市场预期。
对于2024年全年预亏2500万元以上的情况,良品铺子方面在公告中将主要原因归结为两个部分。
一是良品铺子2024年仍遵循“降价不降质”方针,进一步在门店渠道对部分产品实施降价策略,并在产品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及新品类的尝试,售价下调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公司的毛利率,因此公司的净利润表现为下降。
同时,报告期,良品铺子坚持产品差异化定位,随着全新品牌价值主张“自然健康新零食”的发布,公司对全品类产品启动了“减法”升级,酥脆薄饼(海苔味)、加州西梅、牛乳蛋白棒、拇指风干牛肉、东北红松等单品均凭借高品质和“健康”标签,成为了月销千万级大单品。此外,良品铺子积极开展精益管理措施,不断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是根据公司经营情况,考虑到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的资金占用成本,继续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将难以达到预期激励的目的与效果,不利于充分调动公司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良品铺子提前终止了2023年员工持股计划。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良品铺子对取消所授予的权益性工具在取消日做加速行权处理,将原来在剩余等待期内应确认的金额约1800万元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同时,报告期良品铺子收到的政府补助同比下降约330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良品铺子还曾发布公告称,截至2024年12月11日,良品铺子二股东达永有限公司(下称“达永”)本次减持计划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2,030,000股。本次权益变动后,达永有限持有公司股份76,836,12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9.16%。
据了解,达永是今日资本旗下的公司。在良品铺子上市之初,达永的持股比例一度达到了30.30%,是良品铺子最大的外部股东,目前则是良品铺子的第二大股东。早在从去年5月起,达永便开始了多次减持。对于此次减持原因,达永方面的解释是“自身资金需求计划。”
对此,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称,今日资本退出良品铺子以及三只松鼠背后除了自身在资金方面的需求外,更大的原因可能来自休闲零食行业本身竞争激烈、增速下滑的行业性特点。
良品铺子翻车,造假事件迎来反转
前不久,打假博主“松哥打虎”和“赏金猎人灰烬”称,送检的良品铺子2024年1-7月生产的藕粉检出木薯基因,但配料表未标注,酸辣粉粉条未检测到红薯、木薯、马铃薯基因。此指控引发网络热议。
随后,武汉市东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介入调查。11月18日,武汉市场监管部门通报,经调查良品铺子被举报的“桂香坚果藕粉”和“酸辣粉”产品,检测结果与配料表一致,举报问题不成立。燕之坊公司(代工厂)所在地监管部门也表示未发现采购或使用木薯淀粉情况,相关检测报告证实产品和原料未检出木薯成分,“酸辣粉”含红薯成分,留样产品合格。
11月19日,良品铺子公开回应,针对网络上的恶意造谣和不实信息,已固定证据,对造谣者报案处理,同时考虑提起诉讼,并强调会加强品牌形象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以恢复消费者信任。
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配料表造假风波对良品铺子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造成了严重损害。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市场监管部门已对良品铺子涉嫌配料表造假的问题立案调查,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对良品铺子的负面印象,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对其产品质疑,进而影响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