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有机融入广州城中村改造丨理响广东

羊城派 2025-01-23 08:43:26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州是一线城市中唯一在中心城区还保留大量城中村的城市,城中村改造也是广州城市更新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迎着国家政策的东风,广州城中村改造全面提速。2024年以来,广州又重点推进广州新中轴(海珠)、广州火车站、罗冲围、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四大片区改造。面对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广州市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新模式,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赓续历史文脉有机统一起来,取得显著成效。广州的相关探索和实践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加强制度创新

夯实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根基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广州的城中村不仅数量多、面积广,而且规模大、人口多。据统计,仅纳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的城中村就有272个。由于历史原因,广州不少城中村保留着古民居、古祠堂等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建筑以及丰富的非遗项目、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部分城中村还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一段重要历史的见证。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承载了人们的乡愁记忆,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当对其加以传承和保护。

为此,广州坚持“拆、治、兴”并举的理念,在全国率先通过市级立法确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通过立法赋能历史文化名城高质量发展,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早在2016年,广州就颁布施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后历经2019年、2023年两次修订,新修订的条例于2024年起施行。这部条例进一步提升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方面的创新经验,扩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保护和彰显广州历史文化核心价值和特色文化,促进千年城脉、文脉、商脉传承发展。2021年,广州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对广州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2024年5月1日,广州开始施行全国首个城中村改造立法——《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明确把“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作为城中村改造的六大目标之一。

发展至今,广州的城中村改造逐渐形成“1+N+X”政策体系,即1个总体纲领、N项配套政策、多个落实文件。这些制度规定的出台,为让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有机融入城中村改造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推动多元参与

统筹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容积率限制、人口疏解压力、历史文化保护等因素,改造难度较大。在新一轮城中村改造中,如何既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又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保留城中村原有的烟火气,是广州这座千年老城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023年9月召开的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推介会暨广州安居集团成立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高标准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努力走出一条全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新路子。基于此,广州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在城中村改造中大胆创新,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在资金筹措上,酝酿成立城中村改造基金,积极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在项目选择上,突出公益性特点,明确要求优先建设民生类、公益类项目,提升新社区自我服务和自我“造血”功能,为本地居民留住乡愁。在改造方式上,根据不同对象分类分策实施,尤其对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城中村,在落实相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以核心保护区微改造、其余范围可全面改造的混合方式推进。最后,在动力机制上,广州市在市、区两级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机制,推动形成政府、公众、媒体、学者、民间组织等共同参与保护的工作格局。

以黄埔文冲村为例,该村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最大的古村落保留地之一。文冲村在改造中引入市场化机制,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诉求,最终保留陆氏大祠堂和文冲碉楼等知名古建筑,并以原地修缮和迁移建设的方式建成约1万平方米古建筑群落——广州幸福里,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在此交汇融合。文冲村改造也成为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样板工程。

加强活化利用

让更多历史文化遗存“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既要用心用情保护,也要提升活化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广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辖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广州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战略价值,系统谋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对于有形历史文化遗存,如古民居、古建筑等,广州不断探索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

2020年3月施行的《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规定,历史建筑应当在符合其核心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开展多功能使用。鼓励设立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图书馆、民俗文化体验馆等,鼓励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岭南民间工艺传承、中华老字号经营等,鼓励引入众创空间、商务办公、文化创意、科技孵化、特色餐饮、民宿客栈等。2023年7月施行的《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也提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应当遵循科学保护、以用促保、社会参与、协调发展的原则。经过保护和活化利用,众多地处老街深巷的城中村古民居、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并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例如荔湾泮塘五约古村在改造中,尊重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不仅清代时期的乡土聚落风貌特征和完整格局被保留下来,而且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现如今该村已成为广州热门旅游点和网红打卡地。此外,广州市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对历史建筑和部分历史街区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测绘、建档,为后续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数字化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岭南传统文化、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此得以保存、展示和传播。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当前,广州正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推动城市环境品质新跃升。城中村改造也成为广州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和路径,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新的活力。展望未来,广州市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不搞过度开发,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使城中村改造成为真正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

文丨洪伟

(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0 阅读:17
羊城派

羊城派

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