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在粤港澳三地同步举办。本届论坛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政府联合主办,以“开放科学勇立潮头”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超百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参加,进一步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三地政府携手推动产业科技互联互促,加快推进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简称“河套”)就是其中的发力点之一,粤港澳三地政府集聚科创资源,力推河套“向世界级科研枢纽迈进”;同时,立足河套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的战略定位,发挥河套“科创枢纽-制度创新”的叠加功能优势,不断深化大湾区规则衔接、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催生新质生产力。进而让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河套奋力成为大湾区的科创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以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为结合点,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为主骨架,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集聚。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落户大湾区,初步构建起支撑信息、生物、材料等领域科研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其中,河套合作区作为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是大湾区内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兼具区位优势、制度创新优势及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的重大合作平台,被赋予“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强力引擎”的鲜明定位,从而成为助推港澳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
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开幕式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之一,香港特区政府将把河套香港园区打造成为内地与香港创科深度合作的桥头堡。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表示,澳门将积极参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携手推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今,河套合作区科创资源加速汇聚,正逐步形成全球化科创生态,奋力成为大湾区的科创引擎及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截至2024年4月8日,河套深圳园区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累计超过160个,汇聚了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等8个重大平台,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西门子深圳能源创新中心等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集聚了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10个项目,引入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等20余个项目。凭借科技人才云集、数字经济基础厚实和科创转化能力领先等优势,河套集聚科创资源来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并以科技上的“溢出效应”与空间上的“辐射效应”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助力推进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和创新共同体建设。
在此条件下,河套合作区一方面推动深港共同探索国际先进规则,链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提高深港的发展能级,并推动区域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助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另一方面以科创为主要引擎,辅以推动科创要素自由流动的创新型制度和吸引港澳科创人才的优惠政策,推进香港、澳门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并以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为助推港澳产业升级释放鲜明的技术红利。
例如,2022年底至今,澳门大学麦沛然教授团队牵头建立河套合作区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以深澳合作为窗口,联动粤港澳三地资源,推进芯片研发及跨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尖端研究和应用,加速释放产业聚集“强磁力”,助力“湾区芯谷”崛起。又如,2024年11月21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同步揭牌。“一所一中心”聚焦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细胞与基因等前沿交叉领域,加快推动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临床试验等规则与国际接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深度融合及研发成果转化。
河套合作区汇聚粤港澳三地优势,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领域,承接重大科技项目,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初步形成香港高校、“量子谷”、生物医药、“湾区芯谷”、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能源科技等“六大科创集群”。与此同时,依托“一区两园”的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技术与高端制造业发展,探求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成果,加快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赋能港澳科创人才的创业发展,助益大湾区的融合式发展,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
激活河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
由于制度与产业结构差异,粤港澳三地在创新要素融通、数据要素价值化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梗阻,进而对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掣肘。为此,需从体制机制、协同模式等方面破题,激活河套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强化协调机制,为推动大湾区创新要素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的制度安排,以此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可借鉴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经验,建立规范立法机制与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来加强大湾区跨境法制协调,加强粤港创投、金融、贸易与法治等领域的跨境制度协调与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科创激励、科创保障与科创成果评价机制,以解决大湾区资金跨境流动、跨境税务服务及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民事权益维护等问题。
同时,加快深圳园区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探索建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等国际信息通信设施。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探索建设固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绿色通道,形成便利数据安全流动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粤港澳三地数据跨境流动与使用的统一标准,建立数据要素产权制度和科研人员的资历互认机制,在明晰数据资源持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激发科研人员、机构与科技企业在数据资源协同开发的内生动力和科技运营的创造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深港澳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打造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涵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内容环节,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通过推动知识在创新群落间及创新环境间的生成、传递与扩散。以河套为试验田,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可有效提高知识协同效应及科技成果的溢出效应,进而驱动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
首先,以政府投资和社会集资相结合的方式,集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资源,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具体可借助数字技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区块链+众包+众筹”平台,通过实施“概念验证支持计划”与“揭榜挂帅”科技悬赏制,推动校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展开产学研用深度合作。重点推动河套域内高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链主”实现协同融合,并联同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以设立研究院(所)、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加快科创联同体建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筑基新质生产力。其次,支持深港联合举办高端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专题协商会,链接国际先进规则与资源,提升创新合作网络密度,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驱动更广泛和更深层的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激活新质生产力。最后,鼓励国企和重点行业有关企业共享成本较高的科研设施与实验室设备,“摊薄”大科学装置的成本,达成尖端大项目的共创合作,在推动重点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同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
当下,河套初显峥嵘、英姿勃发。它汇聚粤港澳三地优势资源,聚力打造科创引擎,持续提升产业链、创新链、科技链和人才链的融合效能;同时,河套联同前海、横琴和南沙构成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合作平台体系,共谋制度创新之路与科创协同之道,为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和科技人才高地注入强劲动能,为新质生产力增智赋能,激活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文丨林逢春梁静鑫
作者简介:林逢春,广东工业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研究员;梁静鑫,中山大学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