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原住民和网红店主共演一台“社区春晚”如皋老街里,“中国年”引来“洋面孔”

扬眼 2025-01-23 09:59:27

“来!阿姨,尝一下我们做的油馓子。”“这是蟹黄汤包,赶紧趁热吃”……1月20日下午,如皋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一场热闹的“社区春晚”正在举行。老街上的一位位“网红”店主,端着自家新鲜出炉的糕点美食,热情地招呼观众席上的街坊邻居们品尝。

此时,举办这场春晚的如城街道迎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青砖黛瓦的院落里古色古香,一排排火红的灯笼映照出喜庆的中国年,一首首欢快的迎春曲在老街巷里飘散开来。院中,街坊邻居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围炉煮茶、观看演出,小小的四合院里歌声、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这场春晚取名“‘我们的年’之老街新事”。这场晚会的参与者恰如其名,既有老街区里的原住民,更有年轻的网红店主。原生态和时尚范、古朴味和新潮流在这场春晚里相互交融。小院中,当地居民舀起炉中沸腾的“天水”(即夏季收集并沉淀的雨水),沏一壶澄澈见底的茶,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东大街,是如皋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它始建于南宋,现存街巷具有明、清、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貌,承载着如皋厚重的历史底蕴。多年来,当地对东大街进行了持续不断地保护性修缮,如今,原汁原味保留着5.6万平方米的传统建筑。踏着青石板路寻访东大街,巷弄里,既有几代人同堂生活的四合院,也有展示如皋盆景、面塑、风筝、丝毯等非遗作品的工坊,更有受年轻人宠爱的咖啡、素餐、文创、直播等“网红”店。迎新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楠告诉记者,东大街里居住着1000多位居民,还有各类商铺约180家,店主不少都是如皋新市民,有的甚至来自天南海北,“但大家相处都很和谐,真正融成了一家人。”

这不,听说社区办春晚,一家家网红店主们纷纷送来各自的招牌产品。“椿棠”的桃胶甜品、“一乐九YIcoffee”的手冲咖啡、“钰园”的蟹黄汤包……观众面前的圆桌上被各种美食堆得满满当当。周楠说,踊跃参与今年社区春晚的有十几家东大街店主。“就在活动开始前,还有不少店主提出,要给邻居们分享店里的特色美食。”

下午4点不到,“东皋观澜轩素食馆”的合伙人向东就和同事早早地来到现场准备菜品。他们给街坊邻居们送上越南春卷、手工面包和藜麦焗南瓜三道畅销点心。这家在东大街经营了8年素食的饭店,团队成员很多来自省外,“如皋是长寿之乡,民风淳朴,本地人都很友善,对健康养生有着比较高的追求,这是素食馆能成为一家老店的重要原因。”向东说,如皋人好、土好、水好。这几年,随着东大街旅游越来越旺,古朴的老街上也开始“洋气”起来,经常有美国、瑞典、印度、日本等国外的客人光顾素食馆。

喜庆吉祥的舞蹈、悠扬的民乐合奏、精彩的木偶变脸……春晚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观众席中,一位“洋面孔”正看得津津有味。他是JimmyBall,来自新西兰,最近跟朋友来到如皋休假。晚会上,他不时拿起手机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瞬间,或者干脆站上高处将每个节目看个仔细。“这种气氛非常快乐,很轻松友好。如皋是个很棒的地方,我一直很喜欢来这里。”Jimmy竖起大拇指对记者说。

夜幕降临在小院,欢乐还在继续,火红的灯笼映照着一张张亲切的面孔。走出小院,古老的护城河两岸霓虹璀璨,夜色醉人。家家门口挂起的香肠、咸肉,采购年货的繁忙人流、车流,一笼笼新鲜出炉的老窖包子……浓浓的年味已经开始飘荡在如皋的大街小巷。装扮一新的东大街,又将在人间烟火气中迎来新的一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郭小川

校对李海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