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寒天,在兴化市合陈镇邓桥村的一片麦田里,流转该地经营的华丰稻麦种植家庭农场,正给麦苗追施肥料。“这片田共125亩,系苗木基地刚恢复种植,肥力较差,需要多施肥料和改良土壤。”华丰稻麦种植农场负责人邓荣华说。
该苗木基地,原是良田,2015年开始便由荣俊林木农场流转种植苗木。良田成了林地。近年来,随着苗木行情下滑,苗木种植效益走低,荣俊林木农场也筹划着转型。2024年9月,适逢兴化市启动耕地恢复行动,荣俊林木农场便主动策应,退出了林地。随后,合陈镇和邓桥村对林地复垦并发包。
截至2024年12月底,兴化市当年累计实施耕地恢复9800多亩,全年耕地净增加量近7000亩。
“三个月的成绩,可谓开了新局。”兴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方晓春说,耕地净增量,不仅是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反哺兴化自身发展,保障来年项目建设、基础建设用地空间的筹码。
据介绍,根据2019年全国“三调”情况显示,兴化市耕地总量与2009年全国“二调”相比,缺口15.47万亩。缺口量居泰州市首位。面对全国性耕地流出恢复,国家和省提出严格要求。国家层面,强化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管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以补定占”管控。省级层面,明确“分级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对耕地缺口量分十年补足;未逐年完成耕地恢复任务,按照缺口总额每年上缴900元/亩经济补偿费用;对年度耕地净增加量为负数的地区,取消来年各类建设用地报批和占补平衡立项入库。
耕地恢复,既是硬活,也充盈着发展潜能。面对15万亩的耕地恢复总量,兴化把耕地恢复作为开新局的重头戏,作为对镇街党委政府的一场大考、硬战。围绕耕地恢复目标,该市一方面逐乡镇、街道实地踏勘,确定耕地恢复整治单元,并按照先易后难,列出逐年恢复图表。另一方面,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耕地恢复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为推进耕地恢复工作,该市压实整改责任,明确对推进不快的镇街,由市政府组织约谈督促。兴化自规局班子所有成员挂钩分局、乡镇包保,全系统不论科室、不论分工,全员服从工作调度,推进耕地整改恢复工作。在耕地恢复中,兴化鼓励各镇街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低效用地腾退、以耕为先、宜林则林等举措有力整治恢复耕地、优化耕地布局。
兴化市耕地恢复具有两个有利条件。方晓春介绍,兴化耕地流向主要是螃蟹提水养殖、林果种植。螃蟹提水养殖,由于长期养殖,塘口滋生了土传病害,加之养殖环境退化,养殖风险越来越大。林果也是如此。大田栽种的林木也不再是“经济林”,原先发展的水蜜桃、梨园等,并不适合兴化土壤、气候,商品果品质差、产量低,经营户几乎没有收益。“他们中不少人某种意义上是希望政府恢复耕地,免得他们自行还耕需要的巨额费用。”
为推动耕地恢复工作,兴化市出台了激励政策,按照如实补偿、剩余归己的原则,对乡镇给出每亩1万元的耕地恢复整治资金,乡镇在完成耕地恢复的同时,也获得部分收入,大大激发了乡镇、街道耕地保护恢复的工作热情。
“共500多亩,已整理出250亩耕地。”在沙沟镇一片意杨林地,工人正用机械砍伐树木。该镇分管负责人说,由于劳少田多,全镇不少田块栽种了意杨树,现在树长大了却卖不出价钱。同时,也由于树木长大,被卫星监测到,要求整改。在自规部门指导下,按高标准农田规划,沙沟启动退林还耕工作。
“15万亩的耕地恢复总量,我们信心满满。”兴化市副市长陈林表示,2025年,兴化耕地恢复的目标是1.8万亩,通过每年超额完成耕地任务,提前完成全市耕地恢复总量。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奖惩并举,筑起耕地保护的坚强防线。
顾日升周春山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