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春节前这几天,怕是没得休息了。”1月22日,记者来到张家港幸运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良的办公室,人进人出,好不热闹。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公司正忙着赶制沙特皇室和一家国际五星级酒店的订单,开票金额共计500万元,节后就要发货了。
与员工交谈间隙,黄建良电话不断,“几乎都是老客户打来的,询问今年又上了哪些新的工艺品。”
黄建良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属凿刻代表性传承人,他创立的幸运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目前也是张家港唯一一家省级非遗工坊。
所谓金属凿刻,就是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兴起的一门传统手工技艺,至今已流传3000年。黄建良是怎么与金属凿刻结缘的呢?答案就藏在工厂的名字“幸运”二字里。
上世纪90年代初,黄建良还是张家港一名珠宝商人。在与上海百余家工厂合作的过程中,积攒了不错的口碑。当上海十六铺码头改建,许多老厂房面临搬迁的背景下,黄建良白捡了一家金属工艺制品厂。
这段“幸运”经历,黄建良记忆犹新。“当时,车床、模具、半成品,甚至老厂的50名员工,都给了我。”而他最“宝贝”的,还是20多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黄建良开出万元薪水,还招收一批刚从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和老师傅同吃同住,结对取经,传承了一身本事。
1992年成立公司后,黄建良专攻镀金镀银餐具。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公司定制的餐具一炮打响。之后,凭借精美的款式、别致的图案,产品越走越远,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出去的过程中,黄建良也发现,高端酒店宾馆不再像以前那样,青睐奢华的金银餐具,公司订单开始收缩。这也催生了企业的首次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不锈钢餐具。
“开拓新市场,第一步就很难。”与万豪、洲际等行业龙头酒店合作,就要公开招标,黄建良没有团队,只好把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儿子叫回来。父子俩上阵后,中标的第一单,是万豪在重庆的一个酒店项目,订单3000多万元。交付后,产品再次惊艳客户。
“作为非遗传承人,想把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就得让产品跟得上时代潮流。”这几年,黄建良与百余家酒店大厨建立联系,根据菜品搭配餐具;调研消费需求,设计胸针、茶具、酒具等工艺品;甚至利用电镀技术优势,购买高端设备,跨界研发新材料……
黄建良把捡来的“幸运”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去年,公司创造了8000万元产值。
不看不知道,传统“小手艺”也能做成“大产业”;不去不知道,创造近亿元产值的幸运金属,竟藏在张家港与江阴交界处的小乡村章卿村。
“很难想象吧,没有豪华的大楼,也没有气派的工厂,但像幸运金属这样创造了5000万元产值以上的企业共8家,几乎占总数的十分之一。”章卿村党委书记吴坚透着自豪。
企业发展好,村子才能好。在村内村外拥有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章卿村,近几年可用财力一直保持10%的增长,2024年达到2306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3576万元,即便在强村如云的张家港,实力也不容小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徐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