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中国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数据显示,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标准放化疗方案后的5年总生存率仅为66%,治疗失败的风险随疾病进展而增加。消除宫颈癌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议题之一,2020年11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全球战略,标志着全球首次承诺消除一种癌症。
女性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的风险一直在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随之上升,而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我国高度重视宫颈癌防治工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里明确把宫颈癌防治作为重要内容,提出希望通过防治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宫颈癌防治的认知,消除疫苗犹豫和担忧,提升疫苗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加速消除宫颈癌相关行动计划”曾提出阶段性目标,明确了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HPV疫苗的接种;二级预防包括宫颈癌的筛查、癌前病变的治疗;三级预防包括给予确诊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健康管理等措施。到2025年,试点推广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服务;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5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到2030年,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70%。
为了推动HPV疫苗接种率的提升,政府在政策上开辟绿色通道,加速推动HPV疫苗的审批、上市及适应证的拓展,同时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手段来提升HPV疫苗的覆盖率。当前,我国宫颈癌防治工作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家支持、社会参与的模式,也包括企业积极投入,良好的生态闭环已经形成。
在“消除宫颈癌,护她春常在”大默无限·宫颈癌关注月特别活动上,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副会长王临虹教授指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子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其中HPV疫苗接种不仅是预防HPV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控HPV感染相关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其可从源头预防病毒感染,阻断后续病变。目前,我国9-45岁的适龄女性均可按需接种HPV疫苗来进行保护。未来,我们需结合不同年龄段女性的需求,制定更精准的防控策略,对年轻女性强调HPV疫苗接种,对适龄妇女则优化宫颈癌筛查方案,实现一级与二级预防的有机结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医学中心主任薛凤霞教授表示,如要消除宫颈癌,需在现有机制上进行创新,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一站式”地进行宫颈癌的预防与管理。在传统的职能分配中,各个省市的疾控中心负责疫苗的统筹规划,分配到社区进行接种;二级防控中的筛查则多数在妇幼保健院进行;筛查后的治疗在各地医院、医疗机构中开展,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防筛治的脱节。因此通过建设HPV疫苗接种及宫颈癌病变一体化门诊,可以将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筛查-诊断-治疗-管理等流程进行整合,形成宫颈癌的三级预防闭环,为适龄女性提供良好的就医体验。
除了接种HPV疫苗以外,还要加强筛查和早期干预与治疗。世卫组织曾提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干预方式,9—15岁接种HPV疫苗,30—45岁女性接受高质量的定期筛查。即便是成年后接种也能带来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于未感染过高风险HPV类型的人群来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副主任、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谭先杰教授指出,手术、放化疗都是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手段。免疫治疗的问世也为宫颈癌治疗带来了突破,其与传统放化疗的联合应用延长了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期,提升了宫颈癌诊疗水平及患者预后,助推“消除宫颈癌”目标的早日实现。
专家一致认为,医防融合的过程中要实现关口前移。医务人员不仅治病救人,也要预防在先。在医务人员中同样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医务人员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普及,才能提高群众对于疾病的认知,才可能指导人们主动地施行预防措施。在参与教育中,医务人员要帮助大家纠正对于HPV疫苗的认识误区。经过正确的科普教育去提高公众的认知程度。
HPV疫苗不仅仅是一个预防病毒的工具,更是保护健康、减少癌症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接种疫苗,我们可以为自己和未来的生活筑起一道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