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月23日讯(通讯员吉益乐记者张可)1月23日上午,《正说科举》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首发。该书由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从以往对科举的反说与戏说入手,分辨科举的实质,解说其长期存在的原因与价值的专著。
新书首发现场,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张远帆向现场观众读者介绍了《正说科举》这本书。他表示,《正说科举》是一部能够让读者充分了解到科举制对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制度产生诸多具体又深远影响的“大家小书”,这本著作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名中国历史研究者对于“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随后,由刘海峰教授与张远帆副总编共同为《正说科举》进行了新书揭幕仪式。
刘海峰教授向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捐赠了一套科举古籍善本,为清顺治六年榜眼熊伯龙的制艺文集——《熊学士文稿》(苏州:怀德堂,乾隆三十九年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薛银代表博物馆接受了捐赠,并为刘海峰教授颁发捐赠证书,向其表示感谢。
捐赠环节结束后,刘海峰教授向现场观众读者分享了《为什么要为科举制正名?》的专题讲座。作为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特聘馆长,刘海峰教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来过江南贡院,并多次向博物馆捐赠珍贵的科举文物,其捐赠的《江南贡院全图》显示“江南贡院的平面图并不是传统意义的长方形,而是扇形的建筑。”
关于“为什么要为科举正名”。刘海峰教授讲述了自身数十年来开展科举制研究的历程,他提到,批判科举一点也不困难,但要肯定科举则相对不容易,既需要提出充分的根据,还要有一定的学术勇气。韩国纪念科举的一些举措,作为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值得我们深思。对科举的评价从片面走向公允与时代的发展是有关的,作为“一个含义丰富的词语”,科举制已经被废止了120年,也整整被评价了120年。刘海峰教授指出,未来为科举正名,消除人们对科举制的误解依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