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越跑春运|凌晨5小时,探访京沪高铁上的“夜行侠”

扬眼 2025-01-23 21:10:40

繁忙的春运高峰即将到来,今年,长三角铁路每天要把约242万人次的旅客安全送回家。每到深夜,当多数归途旅客已在家乡安然入睡。有一群“夜行侠”要出动了。他们身穿橙色工服,俯身在高铁线路钢轨上,细细测量反复摸索,捍卫着钢轨“健康”,精心守护着旅客的回家路。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一座跨长江的高速铁路桥梁,是京沪高速铁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建成时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高速铁路桥,每天有上百对高铁从这座蓝色的拱桥中穿行而过。这天的天窗点是凌晨的00:30到4:30,记者在晚上10:00来到了南京南高铁线路车间,将一路追踪记录“夜行侠”们在大胜关长江大桥京沪高铁线上的凌晨5小时。

上道作业还需先乘电梯

晚上10:30,在南京南高铁线路车间,检修工人们已经完成点名,正拿上工具,即将乘车前往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铁路线上进行轨道维护作业。晚上11:00,检修小组一行14人准时出发,记者也随车一同前往作业现场。

桥面距离地面约有七八层楼的高度,到达作业点要先乘坐电梯到约6层楼的平台处,然后还需要爬一段步梯才行。此前,检修工人们只能抬着工具从地面开始全程爬着楼梯到桥上作业点。那时候即便是深冬,还没作业前就又是一身汗了。自从2021年电梯修建完成后,上道作业要方便轻松不少。

4小时,来回行走6公里

00:30,天窗作业命令下达,检修小组开始上道作业。深夜的大桥上漆黑一片,检修工人每人头戴照明灯,手拿电筒,还架起了轨面灯,桥面上开始有了星星点点的光亮。倪欢欢是南京南高铁线路车间检查工区工长,这天他要配合维修工区在4个小时内,完成京沪高铁大胜关大桥线路设备的检查任务。

“像这一段就是钢轨的鱼鳞伤。”在倪欢欢头灯的照射下,记者看到钢轨上有一段磨损的痕迹。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从2011年正式投入使用,到现在已有14年了,就像衣服穿久了会起球,时间长了铁路钢轨表面也会产生不少磨损,产生一些小的坑洼。

倪欢欢的工作,就是把这些问题找出来,再交由维修工区的进行维护。“只有把脉问诊准了,病害才能被精准消除和降低。”一般上道检查作业大约3-4人一组,从两股道同时开展,有人负责检查几何尺寸,有人负责零件检查,有人负责记录,完成全部作业一般需要4个小时,来回行走约6公里。

轨道检查手段也在与时俱进

凌晨1:30,气温越来越低,江面的寒风也吹到了桥面上,困意裹挟着寒意,记者已经开始处于“发懵”的状态,但倪欢欢和工友们依旧精神专注。

“现在我正在检查钢轨伸缩调节器的几何尺寸,从1号枕到30号枕,每根枕的几何尺寸,我们每周都要检查。”倪欢欢介绍,桥梁伸缩造成梁缝大小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出现较大变化,为了减少对钢轨受力的影响,因此在大胜关长江大桥上设置了四组钢轨伸缩调节器。

“高铁线路在快速发展,我们检查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检查手段也从之前的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到现在借助各种先进仪器来进行精细监测。”今年38岁的倪欢欢入路15年。这十五年也是长三角高铁飞速发展的“黄金期”。“2010年,我工作第二年,见证了长三角首条高铁——沪宁城际的正式运行,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高铁,靠着每一位高铁线路检修工慢慢实践摸索、总结经验、师带徒代代传承,将线路设备质量慢慢提升了。”

夜幕下,共有约30名线路工人“并肩作战”

此时已是凌晨2:30,气温也降至零下2度,钢轨上却忙得热火朝天。除了线路工、探伤工,桥梁工也来了。大胜关大桥车间维修工区工长王兴正和同事们在桥梁下方更换螺栓,“我们平时就是检查出有折断的高(强度螺)栓后进行补装,确保桥梁钢结构受力良好,确保行车安全。”夜幕下,大桥上共有约30名线路工人同时在作业。

直到凌晨4点多作业结束时,记者的双腿已经感到有些麻木,走下爬梯时竟一时弯不下腿。而这都是高铁线路工人们的常态。等到他们再回到工区,躺下休息已是清晨五六点。正是在这群“夜行侠”的默默守护下,现在每天有约400趟高铁列车从大胜关大桥上飞驰而过。“平常我们也坐火车,看到乘客舒适惬意的样子,我们就倍感欣慰。”倪欢欢感叹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