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药“仁丹”的另一面

新浪财经 2025-01-24 08:24:44

转自:贵州日报

日本“仁丹”,本是一种汉方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凭借《马关条约》侵占了中国台湾。日本军人森下博随日军进入台湾。彼时台湾未经开发,气候炎热、疫病很多。森下博看到台湾同胞用砂仁等中药制造清凉解暑药很有效,便将药方带到日本,在药剂师和汉方(中药)专家的反复实验和多次改进后,最终制成了“仁丹”。其中,“仁”字取自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而“丹”字则代表药丸,极具中国特色。“仁丹”的成分包括甘草、桂皮、茴香等16种香料,是配合芳香精油组合炼制而成的红、银色药粒,被民众奉为解暑“神药”。最新一期《文史天地》刊文,揭示了“仁丹”的另一面。

文章写道,包装以翘胡子和大礼服为主要象征的“仁丹”,从1905年起对民众发售,由于效果好、价格便宜、服用方便,很快便占领了广大的市场。进入中国市场后,“仁丹”通过报纸广告、霓虹灯、娱乐活动等各种形式,对产品进行大肆宣传,使得“仁丹”在短期内提高了知名度。1910年,“仁丹”的出口总额约45.1万日元,其中45万日元是向中国出口的,不难看出,那个时候中国已经成为“仁丹”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文章写道,在当时看似普通的商业营销,却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阴影,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济领域,日本“仁丹”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本土医药产业带来冲击。在20世纪初,“仁丹”大量倾销中国市场,凭借价格低廉、广告铺天盖地等优势迅速占领市场,这对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中药店铺和制药作坊因竞争不过“仁丹”而倒闭,严重阻碍了中国本土医药产业的正常发展和壮大,中国医药市场在一段时间内被日本药品占据较大份额。日本也通过“仁丹”的销售获取了巨额利润,这些利润被用于支持日本的军事扩张和其他侵略活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困境,是对中国经济的一种掠夺。在文化领域,“仁丹”利用中国文化元素进行营销,实质是文化层面的掠夺与侵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