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本无比厚重的书——纪念齐白石先生逝世60周年座谈会

钱江晚报 2025-01-24 12:03:10

潮新闻客户端美术报吴世勤

60年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先生离开了我们。对于齐白石先生,在我看来就是一本光芒四射、璀璨夺目、无比厚重的书,读他的书、看他的作品,能感受到时光荏苒,生活充满阳光无限美好,内涵深邃,感染力无穷,是一种精神享受,使你永远也看不够、读不完,受益匪浅,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齐白石先生

事情还得从上世纪60年代我读小学上美术课时说起。给我们上美术课的老师,在我们学校里有很好的影响力,美术素养也高,她在课堂上和我们说:画画是一门艺术,它的用途广泛,要学好它不容易,要勤奋、要努力,要像齐白石先生一样持之以恒刻苦用功,才能学有所成。

这是我第一次听人说起齐白石先生,可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和说明,也没有更多的教材,那时自己年纪还小,也只是一个泛泛的记忆,惭愧的是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更没有下功夫钻研这门艺术,一直以来很是遗憾。

齐白石作品

我第二次接触到齐白石先生,是1985年中国美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济南市召开,我那时在中央时任总书记同志的办公室工作,当美协把开会的有关材料报送到领导办公室时,我有幸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看到了相关中国美协的情况介绍,从中知道了齐白石先生曾经在1953年当过中国美协的主席,给我的印象是这位老人很不简单,能够当中国美协的主席造诣深厚,影响力广大,毕竟在这个领域内是要有真才实学的,就像少林擂台比武一样,招招要见真章,否则就要被人赶下擂台。

不过当时因为和自己工作关系不大,所以没有深入了解,也只是一个泛泛的印象。

我第三次接触到齐白石先生,是经人介绍认识了王印杰先生之后,王会长(按当时的职务)送给了我一些齐白石老人的画集和介绍。尤其是1994年春,我随乔石同志到中国美术馆参观齐白石老人画展,这次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和震撼,我的直观是本次展出的老人作品,一是比较全面,包括老人的诗书画印;二是展出的作品都是老人的精品力作,包括部分私人藏品在内。乔石同志兴致勃勃地观看着每一件作品,就连底稿、信函、签章一样都不放过,王会长陪同首长认真仔细地做着讲解,原本只是大概看一看,结果参观了四十多分钟。回到家里以后首长说:你们知道齐白石先生吗?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造诣不仅在中国,在世界都是很高的,影响力很大。他曾经在咱们前面雨儿胡同里居住过(乔石同志住在前圆恩寺胡同),你们可以去看看他的故居,感受一下艺术氛围吗?

依据乔石同志的指导,我找到了雨儿胡同13号,这里曾经是齐白石先生1955年居住过的地方,陋室出伟人。小院不大但布置精巧艺术氛围浓厚,虽然白石先生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后期的一些大作力作是由这里完成的,深感人民艺术家胸襟宽广,九十多岁高龄老人依然每天坚持创作,这种情怀无与伦比。

我第四次接触齐白石先生,那就是这次纪念老人家逝世60周年座谈会,我受邀参加。会上谈点什么呐?之前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得感谢王会长提供给我白石老人的所有资料,加之网上收集到对白石老人的各种评论、研究文章等等,因而能够使我更深层次更广泛地了解白石老人,有机会系统而全面地向白石老人学习。

经过对《齐白石文集》《齐白石辞典》《齐白石画集》《趣谈齐白石的大写意》,以及各种报刊杂志登载的有关评论、解析齐白石老人等的文章,深入、系统、细致而全面地阅读后,使我深深感受到,老人对艺术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情操,成就了他那光彩夺目的艺术丰碑,让人敬仰的德艺双磬,这是老人近一个世纪以来笔耕不辍,每天坚持修为,而修来的正果。

白石老人一生勤奋,一生做了四件事情,四件事情件件都是大事情,那就是诗印书画,诗印书画每一件都需要有很高的修为造诣,在一般人来看哪一件要达到巅峰都不容易,可是在齐白石老人身上就举重若轻了,他将诗书画印发挥到了极致。世人皆知其画,印与诗则知之稍希,知其文者则更希。我们今天也确实总在探讨白石老人的绘画艺术,因为他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创造上有着卓越的贡献。

这贡献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嘞!在我看来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论功底,他只上过几年的私塾,很薄;论环境,家境贫寒一亩薄田勉强度日,不好;论历史,祖上耕种务农,不厚;论靠山,世代居住村野,没有;也没有特殊背景,更不会投机钻营取巧。他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靠勤奋、靠努力、靠好学、靠钻研、靠吃苦耐劳、靠锲而不舍奋发追求的精神。他说:一日不学,苦混一天。贫寒出身的他,练就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只要认准了的路,再崎岖他也勇敢攀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齐白石作品

他说:少小挥毫到老时,功夫辛苦自家知。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老人也就是秉承着这种定力修为自己。老人一生为人厚道,对人真诚守信,因而他的朋友遍天下。

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书读,只能借书学习,而且还是在一边放牛、砍柴、拾粪、照看弟弟下,一边读书,可想而知那个环境,我们平时讲一心不能二用,由于他把心思用在了学习上,耽误了砍柴、拾粪的工作,难怪祖母说: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听了祖母的话之后再去放牛时,他就把书挂在牛角上,先干活后读书,就这样硬是把一部《论语》给读完了。

齐白石作品

他学雕花木工,这为他日后的绘画打下了基础,他虚心好学拜能人为师,遇到困难不气馁,遇到挫折不灰心,这个品德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当他用卖画之钱为家人解决生活困难时,祖母笑着说: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白石老人找到了这个支点,那就是他手里的笔和墨,他学古而不泥古,学人而不拟人,他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因而他总在学习,总在创新求变,总在追求画虎画皮又画骨,把老虎的精气神给画出来。他贪恋家乡的故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江河山川大地,用激情拥抱生活,用爱心珍惜生命,用毕生的经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感画在画里、写在诗里。他总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它定格在画幅里,展现在人们的视线前。他以其独特的视觉,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瓜果蔬菜花鸟虫鱼,搬上了画面,使之登上了大雅之堂。他把淳朴的民间艺术与传统的文人画风格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雅俗共赏之境。

特别是他衰年变法形成中国画大写意花卉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先河。在他的笔下,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他为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为社会、为大众创作出了无尽的艺术享受,他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齐白石作品

白石老人的另一面,就是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尤其是老人的作品深受东南亚、欧洲、美洲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就很了解白石老人的作品,他们甚至希望白石老人到日本居住,被老人坚决拒绝了。一些国家的政要或者艺术家、学者、教授、朋友都有到访过老人家的画室,象智利著名画家万徒勒里先生,就非常喜欢老人家的作品,他曾用“完全拜倒”之词来说明自己对老人的崇敬。

艺术界里一直流传着画家张大千去法国访问毕加索(1881.10.25西班牙—1944.10加入法国共产党—1973在美国逝世),诚邀他来中国,但被毕加索风趣的拒绝了,他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当毕加索了解了张大千先生的来意以后说:“我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配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的,第一是你们中国人;其次是日本人,日本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黑人,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没有艺术!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么多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这应是毕加索先生的谦逊。

这故事是真是假难以考究,但人们希望东西方两位艺术巨匠,在有生之年能够会面的心情是真诚的,白石老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真实存在的,正因如此,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授予给了老人,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1955年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信院士荣誉状。他一生中所得的各种奖状很多,各种头衔也多,这都是实至名归。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时代。

我们今天纪念齐白石老人,就是要经常不断地重读老人这本厚重的书,不能忘记老人的恩德,学习老人崇高的情操,汲取力量,继承老人的遗愿,传承老人的艺德艺风,努力追求艺术更高的修为,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不忘初心奋发进取,开创中国艺术的新时代,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谢谢大家!2017年9月16日于北京。

0 阅读:78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