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山东济宁一家公益团队在志愿者群发布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的募捐活动。据红星新闻报道,市民刘女士的两个孩子准备每人捐10元零花钱献爱心,谁知活动发起者不仅没收款,还回复说“抠”,表示以后10元不再收。
任何人捐款10元,都是一份爱心,不能说是小气。何况孩子可能要放弃喜爱的零食、心仪的玩具,才能攒下10元零花钱。在孩童的世界,10元可能就是一笔“巨款”。在受助者眼里,“小财”未必没有大用场。10元钱可以给孤寡老人买一顿热腾腾的午饭、添置一个冬日必备的暖水袋、换一双暖暖和和的棉拖鞋。公益活动发起者回绝10元以下捐款、给捐助者贴上“抠门”的标签,违背公益活动的初心,是对爱心和童心的践踏。
孩子拿零花钱献爱心,“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善举十分可贵。活动发起者一句嫌弃话,给孩子泼了冷水,也可能给慈善事业拦下一名后来者。募捐活动文案明明白白写着“1分也是爱”,实际操作时10元捐款免谈,传达出一种错误导向:捐款太少会遭嘲笑,不如不捐。
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传出用捐款数额定义爱心的新闻。但慈善的内核应是“涓涓细流,积成江河”,贵在积小善成大爱。在天津蹬三轮的白方礼老人,几元几角的辛苦钱攒起来,全部用于支援教育事业,一干就是15年;浙江杭州王坤森老人,每天捡废品只赚15元,十余年来捐赠数万元,资助7个贫困生;湖北武汉马旭老人,最贵的一双鞋15元,却将攒下的1000万元存款全部捐出。他们雪中送炭、积沙成塔的品质足以打动人心,向陌生人展现的大爱一次次标刻文明的水位线。
不能让拒收10元捐款寒了童心,寒了所有爱心。1月22日,涉事公益团队负责人回应,工作人员已向刘女士道歉。但必须追问的是,对小额捐款的嫌弃,是某个工作人员的问题,还是整个公益团队的理念?涉事公益团队该好好反思,并向大方捐出10元零花钱的孩子求教。